拼音: | yī hòng ér sàn |
注音: | 一 ㄏㄨㄥˋ ㄦˊ ㄙㄢˋ |
词性: | 动词 |
一哄而散的意思
词语解释:
亦作“一哄而散”。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一鬨而散”。在一片吵闹声中散去。亦表示突然、混乱地散去。
引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看的人见没得买了,一哄而散。”
清沉起凤《谐铎·草鞋四相公》:“譁然而起,一鬨而散。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:“不知只是他妹子出来敷衍几句就收场了,当时一鬨而散。”
鲁迅《书信集·致唐诃》:“关于木展的刊物,也都收到,如此盛大,是出于意外的……要防一哄而散,要防变相和堕落。”
邹韬奋《患难馀生记》第一章:“一则语无伦次,一则妙论横生,最后即一閧而散,毫无结果可言。”
周立波《山乡巨变》上三:“李主席宣布休息,大家就一哄而散,好象是下了课的小学生。”
国语词典:
大伙儿吵吵闹闹一下子后各自散去。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一》:「看的人见没得买了,一哄而散。」《文明小史.第二○回》:「不提防堂倌一声呼喊,说是打烊,只见吃茶的人,男男女女,一哄而散。」也作「一哄而散」。
词语翻译
网络解释:
一哄而散
- 1、几个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,听说老师来了,便一哄而散了。
- 2、几个青年人在一起斗殴,看到警察过来,一哄而散。
- 3、听完经理的解释,职们什么也没说,一哄而散了。
- 4、李老师一进教室,这群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就立即一哄而散。
- 5、当有人走近时,小麻雀立刻一哄而散地飞到了附近的树枝上。
- 6、几个正在追逐打闹的学生,听说老师来了,一哄而散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yī
- 注音ㄧ
- 笔划1
- 繁体一
- 五笔GGLL
-
(1)(数)数目;最小的正整数。
(2)(形)同一:~视同仁|咱们是~家人|咱们~路走|这不是~码事。
(3)(形)另一:番茄~名西红柿。
(4)(形)全;满:~冬|~生|~路平安|~屋子人|~身的汗。
(5)(形)专一:~心~意。
(6)(副)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;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
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~歇|笑~笑。
b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:歇~歇|笑~笑。
c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。
(7)(副)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;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结果):~跳跳了过去|~脚把它踢开。
(8)(副)一旦;一经:~失足成千古恨。
(9)(助)〈书〉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:~何速也|为害之甚;~至于此!
(10)(名)初次,第一次。
- 拼音hōng,hǒng,hòng
- 注音ㄏㄨㄥ,ㄏㄨㄥˇ,ㄏㄨㄥˋ
- 笔划9
- 繁体哄
- 五笔KAWY
hōng
1. 好多人同时发声:哄传(chuán )。哄动。
hǒng1. 说假话骗人:哄人。哄弄。哄骗。
2. 用语言或行动逗人喜欢:哄逗。哄劝。哄小孩儿。
hòng1. 吵闹,搅扰:起哄(故意吵闹扰乱,亦指开玩笑)。哄场(指观众喝倒彩)。哄抢。一哄而起。
- 拼音ér
- 注音ㄦˊ
- 笔划6
- 繁体而
- 五笔DMJJ
- 五行金
1. 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2. 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3. 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与一哄而散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