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辞害意
拼音:yǐ cí hài yì
注音:一ˇ ㄘˊ ㄏㄞˋ 一ˋ
词性: 成语

以辞害意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因拘泥于文章的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。也作“以词害意”。

引证解释:

⒈ 亦作“以词害意”。

语本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説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夸饰》:“孟軻所云‘説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意’也。”
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杜少陵二》:“大抵古今兴比所在,适有感发者,不必尽相迴避,要各有所主耳。此亦‘説《诗》者不以辞害意’之义也。”
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七:“太白 ‘斗酒诗百篇’, 东坡 ‘嬉笑怒駡皆成文章’,不过一时兴到语,不可以词害意。”

网络解释:

以辞害意

  • 以辞害意,读音yǐ cí hài yì,汉语成语,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。出自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  • 以辞害意的近反义词

    近义词

    • 1、他虽然是年轻同志,参加作的时间不长,我们也不能以辞害意。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,我们就应该听。
    • 2、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,应当恰如其分,不要矫揉造作,以辞害意,这当然是对。
    • 3、他昨天感冒了,今天却在饮酒,他说这是以辞害意,说不定感冒还得快点,我可不赞同这种说法。
    • 4、但创新既要有形式,更要有内容,只重形式的创新,是以辞害意的创新,是为创新而创新,而违背客观要求的创新则是猎奇,只会干扰思考。
    • 5、受到新派史学代表梁启超先生“笔锋常带情感”的熏陶,所以他写《中国史纲》字斟句酌,力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,但同时又不让情感超越理智,不以辞害意
    • 6、学术文章虽可雕琢,但所求者乃晓畅典雅,而非以辞害意,障人耳目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ㄧˇ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NYW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介)用;拿;按:~少胜多|喻之~理。

    (2)(介)依:~次就座。

    (3)(介)因:何~知之?

    (4)(介)表示目的:~待时机。

    (5)(介)〈书〉于;在(时间):中华人民共和国~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。

    (6)〈书〉(连)跟‘而’相同:城高~厚;地广~深。

    (7)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;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;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:黄河~北|九年~前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ㄘˊ
    • 笔划1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TDUH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优美的语言:~令。

    (2)(名)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:楚~。

    (3)(动)告别:~行。

    (4)(动)不接受;请求离去:~职。

    (5)(动)躲避、推托:万死不~。

    • 拼音hài
    • 注音ㄏㄞˋ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PDHK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有损的,与“益”相对:害虫。害鸟。

    2.  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,坏处:害处。祸害。灾害。为民除害。

    3.  使受损伤:害人。损害。伤害。危害。

    4.  发生疾病:害眼。

    5.  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:害羞。害怕。

    6.  杀死:杀害。遇害。

    7.  妒忌: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心害其能”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ㄧˋ
    • 笔划1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UJNU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意思:同~|来~|词不达~。

    (2)(名)心意;愿望:中~|任~。

    (3)(动)意料;料想:~外|出其不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