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wú wéi ér zhì |
注音: | ㄨˊ ㄨㄟˊ ㄦˊ ㄓˋ |
词性: | 成语 |
无为而治的意思
词语解释:
引证解释:
⒈ 儒家主张任用贤人,以德化民,使国家得到治理。
引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”
何晏集解:“言任官得其人,故无为而治。”
汉刘向《新序·杂事四》:“故王者劳於求人,佚於得贤。 舜举众贤在位,垂衣裳恭己无,为而天下治。”
⒉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,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。
引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人无为则治,有为则伤;无为而治者载无也,为者不能有也;不能无为者,不能有为也。”
清王夫之《读通鉴论·晋成帝》:“虚静以慎守前王之法,虽聪明神武,若无有焉,此之谓无为而治。”
郭沫若《十批判书·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》:“故儒家主张‘恭己正南面,垂拱而治’,道家主张‘无为而治’。”
⒊ 泛指不费力气而把事情办好。
引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三:“假若人们都像钱先生,巡警们必可以无为而治。”
国语词典:
以德化民,不施加刑罚,而能平治天下。
网络解释:
无为而治 (道家思想)
无为而治 (汉语成语)
无为而治的近反义词
近义词
- 1、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,孔子认为,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有三个特征,即人民足食足兵和社会诚信。
- 2、在这儿,王安石所言“公听并观”,说的无非是仁宗皇帝“无为而治”,静待台谏、宰相互相监督。
- 3、可曲勇这样无意间妙手偶得的最妙,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,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
- 4、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、天下大治,说明了老子“自然无为”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- 5、交友不是打猎,猎物的学历,身高和年龄,对于一个交往者来说,实在不必太注意。放松身心,不存目的,不刻意找一个投诉的对象,那份自在和愉快,必定是不同的。所谓“无为而治”的道理,就在这句话里面了。
- 6、有者则保持中立,建议以"无为而治"的姿态处理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wú,mó
- 注音ㄨˊ
- 笔划4
- 繁体無
- 五笔FQV
wú
1.没有,与“有”相对;不:无辜。无偿。无从(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)。无度。无端(无缘无故)。无方(不得法,与“有方”相对)。无非(只,不过)。无动于衷。无所适从。
mó南无,也作“南谟”。佛教用语,常用于佛、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,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,含“归敬”、“敬礼”的意思。如:南无阿弥陀佛。
- 拼音wéi,wèi
- 注音ㄨㄟˊ,ㄨㄟˋ
- 笔划4
- 繁体爲
- 五笔YLYI
- 五行土
wéi
1. 做,行,做事:为人。为时。为难。不为己甚(不做得太过分)。
2. 当做,认做:以为。认为。习以为常。
3. 变成:成为。
4. 是:十两为一斤。
5. 治理,处理:为政。
6. 被:为天下笑。
7. 表示强调:大为恼火。
8. 助词,表示反诘或感叹:敌未灭,何以家为?
9. 姓。
wèi1. 替,给:为民请命。为虎作伥。为国捐躯。
2. 表目的:为了。为何。
3. 对,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4. 帮助,卫护。
- 拼音ér
- 注音ㄦˊ
- 笔划6
- 繁体而
- 五笔DMJJ
- 五行金
1. 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2. 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3. 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与无为而治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