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来
拼音:yī lái
注音:一 ㄌㄞˊ

一来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来一趟。

常与“二来”、“三来”等连用,列举理由或目的。

谓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出现。

蒙语ire的音译。“来了”之意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来一趟。

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晋楚将平,诸侯将和, 楚王是故昧於一来。”
唐白居易《赠昙禅师》诗:“五年不入慈恩寺,今日寻师始一来。”
《宋史·卓行传·巢谷》:“苏軾责黄州,与谷同乡,幼而识之,因与之游。及軾与弟辙在朝, 谷浮沉里中,未尝一来相见。”

⒉ 常与“二来”、“三来”等连用,列举理由或目的。

元关汉卿《五侯宴》第四折:“一来庆贺功劳,二来犒赏孩儿。”
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,二来见凤生靦覥,心里也有些喜欢,要在里头撮合。”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咱一来是为行好,二来也怕脏了我的店。”
朱自清《给亡妇》:“你常生病,却总不开口,挣扎着起来;一来怕扰我,二来怕没人做你那分儿事。”

⒊ 谓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出现。

鲁迅《故事新编·序言》:“不记得怎么一来,中途停了笔,去看日报了。”
巴金《家》七:“他自己把心关着,唯恐别人看见他的秘密,你想,这样一来别人怎好跟他接近?”
老舍《正红旗下》十:“到端午、中秋、重阳,大家若是都作些诗,喝点黄酒,有多好呢!哼,那么一来,天下准保太平无事了!”

⒋ 蒙语ire的音译。“来了”之意。 《华夷译语》等作“亦列”。参阅方龄贵《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》。

明黄元吉《流星马》第二折:“通事见正旦云:‘也七阿妈萨一来四。’”

国语词典:

来一趟。

如:「他一来就破口大骂。」

网络解释:

一来

  •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子产曰,晋楚将平,诸侯将和,楚王是故昧於一来,不如使逞而归,乃易成也,……”
    • 1、校长让吴老师当我们班的班主任,只是临时的,新老师一来就换。
    • 2、风头一来,票贩子就销声匿迹了。
    • 3、张阿姨这次去上海旅游,把明明托给外婆带,这一来,就可以无牵无挂地玩个痛快了。
    • 4、教室里吵吵闹闹的,老师一来,声音戛然而止。
    • 5、灵感一来,简直是文思如泉,一口气洋洋洒洒的足足写了几千字。
    • 6、我们已布下天罗地网,等对方一来,就可请君入瓮了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GLL

    (1)(数)数目;最小的正整数。

    (2)(形)同一:~视同仁|咱们是~家人|咱们~路走|这不是~码事。

    (3)(形)另一:番茄~名西红柿。

    (4)(形)全;满:~冬|~生|~路平安|~屋子人|~身的汗。

    (5)(形)专一:~心~意。

    (6)(副)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;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

    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~歇|笑~笑。

    b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:歇~歇|笑~笑。

    c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。

    (7)(副)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;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结果):~跳跳了过去|~脚把它踢开。

    (8)(副)一旦;一经:~失足成千古恨。

    (9)(助)〈书〉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:~何速也|为害之甚;~至于此!

    (10)(名)初次,第一次。

    • 拼音lái
    • 注音ㄌㄞˊ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OI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,与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对:来回。来往。过来。归来。来鸿去燕(喻来回迁徙,不能在一地常住;亦喻书信来往)。

    2.  从过去到现在:从来。向来。

    3.  现在以后,未到的时间:来年。将来。来日方长。

    4.  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,表示约略估计:二百来头猪。

    5.  做某个动作:胡来。

    6.  用在动词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来动脑筋。

    7.  用在动词后,表示做过(一般均可用“来着”):昨天他哭来。

    8.  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趋向:上来。

    9.  表示发生:暴风雨来了。

    10.  在数词一、二、三后面,表示列举理由: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,二来价钱便宜,我就买了。

    11.  用做诗、歌词中的衬字:八月里来桂花香。

    12.  表示语气,归去来兮!

    13.  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