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形
拼音:yí xíng
注音:一ˊ ㄒ一ㄥˊ

遗形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1.超脱形骸,精神进入忘我境界。 2.道教指尸解登仙。 3.遗体,遗骸。 4.指遗留下来的形貌﹑形体﹑形式。

引证解释:

⒈ 超脱形骸,精神进入忘我境界。

《文选·贾谊<鵩鸟赋>》:“真人恬漠兮,独与道息。释智遗形兮,超然自丧。”
李善注:“《庄子》云:仲尼问於颜回曰:‘何谓坐忘?’回曰:‘堕支体,黜聪明,离形去智,同於大道,此谓坐忘。’ 司马彪曰:‘坐而自忘其身。’”
晋陆机《王子乔赞》:“遗形灵岳,顾景忘归。”
明袁宏道《答梅客生书》:“朋友则有一二小官,斋郎典客之类,絶口不谈朝事者,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,僕遂得遗形纵古,不相妨碍。”

⒉ 道教指尸解登仙。

晋陆云《登遐颂》:“梅公指景,有皇遗形。”
唐岑文本《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》:“以贞观十二年七月十二日,遗形而化,春秋九十有七。”
宋梅尧臣《长歌行》:“遗形得极乐,昇仙上玉京。”

⒊ 遗体,遗骸。

《宋书·夷蛮传·呵罗单国》:“是名如来,应供正觉,遗形舍利,造诸塔象。”
宋赞宁等《宋高僧传·译经二·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》:“今观畏之遗形,渐加缩小。”

⒋ 指遗留下来的形貌。形体、形式。

三国魏曹植《叙愁赋》:“观图像之遗形,窃庶几乎英皇。”
晋潘岳《杨仲武诔》:“临穴永诀,抚櫬尽哀。遗形莫绍,增慟余怀。”
唐高适《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》:“思壮志於冥寞,问遗形於荆杞。”
金元好问《大室同希颜赋》诗:“壮哉崧维岳,盘盘上窈冥。中天瞻巨镇,元气有遗形。”
朱自清《中国歌谣·歌谣的分类》:“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。”

网络解释:

遗形

  • 1.超脱形骸,精神进入忘我境界。
  • 2.道教指尸解登仙。
  • 3.遗体,遗骸。
  • 4.指遗留下来的形貌﹑形体﹑形式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yí,wèi
    • 注音ㄧˊ
    • 笔划12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KHGP
    • 五行

    1.遗失。

    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~。

    3.遗漏:~忘。补~。

    4.留下:~迹。~憾。不~余力。

    5.专指死人留下的:~容。~嘱。~著。

    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~矢。~尿。~精。

    wèi

    赠与;送给:~之千金。

    • 拼音xíng
    • 注音ㄒㄧㄥˊ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AET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形状:方~|图~|地~。

    (2)(名)形体;实体:有~|~影不离。

    (3)(动)显露;表现:喜~于色|~诸笔墨。

    (4)(动)对照:相~见绌|相~之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