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chún wáng chǐ hán |
注音: | 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 |
词性: | 成语 |
唇亡齿寒的意思
词语解释:
唇亡齿寒
(1) 唇没有了,牙齿就寒冷。比喻双方休戚相关,荣辱与共
引证解释:
⒈ 唇缺则齿露受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语本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晋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按,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。
引宫之奇諫曰:虢,虞之表也; 虢亡, 虞必从之……谚所谓‘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’者,其虞虢之谓也。”
宋文莹《玉壶清话》卷六:“时虽已下荆楚,孟昶有唇亡齿寒之惧。”
清孙枝蔚《<甲申述忧>序》:“何况关中陷没,海内动摇,匪独唇亡齿寒,螫手断腕而已。”
脣亡齒寒:嘴唇失去,牙齿即要寒冷。比喻互为依存,利害相关。 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晋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。宫之奇諫曰:‘ 虢,虞之表也; 虢亡, 虞必从之……谚所谓“辅车相依,脣亡齿寒”
者,其虞虢之谓也。’”脣,一本作“唇”。 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赵之於齐楚,扞蔽也,犹齿之有脣也,脣亡则齿寒,今日亡赵,明日患及齐楚。”
晋袁宏《后汉纪·安帝纪》:“边境者,中国之脣齿,脣亡则齿寒,其理然也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理宗绍定六年》:“蒙古灭国四十,以及西夏,夏亡,及於我,我亡必及於宋。脣亡齿寒,自然之理。”
亦作“脣竭齿寒”、“脣揭齿寒”。 《庄子·胠箧》:“脣竭则齿寒。”
《吕氏春秋·权勋》:“先人有言曰:‘脣竭而齿寒。’”
高诱注:“竭,亡也。”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川竭而谷虚,丘夷而渊塞,脣竭而齿寒。”
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臣闻之,脣揭者其齿寒。”
鲍彪注:“揭,犹反也。”
国语词典:
嘴唇没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休戚相关。
网络解释:
唇亡齿寒
- 1、两国辅车相依,如有一邦被吞,则唇亡齿寒。
- 2、如果那些不可救药的汉奸知道在那唇亡齿寒时候,丢弃见异思迁,能将同仇敌忾来精雕细刻,那么他们留下来的名誉就不言而喻了。
- 3、在强敌面前,毗邻的小国总是结成联盟,互相支持,以求生存,因为他们懂得唇亡齿寒的这个道理。
- 4、依战略形势来看,这两国有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。
- 5、水和鱼是唇亡齿寒的关系。
- 6、朝鲜是我国的邻邦,两国唇亡齿寒,因此我们要全民动员,抗美援朝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wáng,wú
- 注音ㄨㄤˊ,ㄨˊ
- 笔划3
- 繁体亡
- 五笔YNV
- 五行水
wáng
1. 逃:逃亡。流亡。
2. 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
3. 死:伤亡。死亡。
4. 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
wú1. 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- 拼音chǐ
- 注音ㄔˇ
- 笔划8
- 繁体齒
- 五笔HWBJ
- 五行火
(1)(名)人和高等动物咀嚼食物的器官;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。通称牙或牙齿。
(2)(名)(~儿)物体上齿形的部分:锯~儿|梳~儿。
(3)(形)带齿儿的:~轮。
(4)(名)〈书〉年龄:~德俱尊。
(5)(动)〈书〉说到;提起:~及(说到;提及)|不足~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