箕山之节
拼音:jī shān zhī jié
注音:ㄐ一 ㄕㄢ ㄓ ㄐ一ㄝˊ
词性: 成语

箕山之节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《吕氏春秋.求人》:'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﹐曰:'……请属天下于夫子。'许由辞曰:'为天下之不治与?而既已治矣。自为与?啁噍巢于林﹐不过一枝;偃鼠饮于河﹐不过满腹。归已君乎!恶用天下?'遂之箕山之下﹐颍水之阳﹐耕而食﹐终身无经天下之色。'后因'箕山之节'谓隐居不仕的节操。

引证解释:

⒈ 亦作“箕山之操”、“箕山之志”。

《吕氏春秋·求人》:“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,曰:‘……请属天下於夫子。’ 许由辞曰:‘为天下之不治与?而既已治矣。自为与?啁噍巢於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於河,不过满腹。归已君乎!恶用天下?’遂之箕山之下, 潁水之阳,耕而食,终身无经天下之色。”
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尧舜在上,下有巢由,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,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。”
《后汉书·赵岐传》:“大丈夫生世,遯无箕山之操,仕无伊吕之勋,天不我与,復何言哉!”
三国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伟长独怀文抱质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谓彬彬君子者矣。”
《晋书·向秀传》:“文帝问曰:‘闻有箕山之志,何以在此?’ 秀曰:‘以为巢许狷介之士,未达尧心,岂足多慕。’帝甚悦。”

国语词典:

相传尧欲将天下让给许由,许由不受而避居箕山。故后以箕山之节指不慕荣华而隐居的高尚节操。《汉书.卷七二.鲍宣传》:「尧舜在上,下有巢由,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,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。」也作「箕山之志」。

网络解释:

箕山之节

  • 【解释】:箕山: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、巢父隐居的地方。节:名节,节操。指归隐以保全节操。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。亦作“箕山之志”、“箕山之操”。
  • 箕山之节的近反义词

    近义词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ㄐㄧ
    • 笔划1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TADW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用竹篾、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(通常称“簸箕”):箕帚。

    2.  簸箕形的指纹,不成圆形:斗(dǒu)箕。

    3.  星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

    4.  姓。

    • 拼音shān
    • 注音ㄕㄢ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MMMM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~。

    (2)(名)形状像山的东西:冰~。

    (3)(名)蚕蔟:蚕上~了。

    (4)(名)指山墙:房~。

    (5)(名)姓。

    • 拼音z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PPPP
    • 五行

    [ zhī ]

    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    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    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    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    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    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    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    • 拼音jié,jiē
    • 注音ㄐㄧㄝˊ,ㄐㄧㄝ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BJ
    • 五行

    jié

    1.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:竹节。节外生枝。

    2.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:关节。两节车厢。

    3. 段落,事项:节节(一段一段地,逐步)。节目。

    4.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,每段开始的名称:节气。节令。

    5.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:节日。

    6. 礼度:礼节。

    7.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:节奏。节拍。节律。

    8. 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变节。高风亮节(高尚的品德和节操)。

    9. 省减,限制:节省。节制。开源节流。

    10. 略去,简略:节选。节录。

    11.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:符节。使节。

    12. 姓。

    jiē

    1. 〔节骨眼儿〕喻关键的,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(“骨”读轻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