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榜
拼音:tōng bǎng
注音:ㄊㄨㄥ ㄅㄤˇ

通榜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亦作'通牓'。
唐时科举不糊名,由主试者定去取。试前,有预列知名之士,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,谓之'通榜'。

引证解释:

⒈ 亦作“通牓”。 唐时科举不糊名,由主试者定去取。试前,有预列知名之士,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,谓之“通榜”。

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通榜》:“贞元十八年, 权德舆主文, 陆傪员外通榜帖, 韩文公荐十人於傪。”
宋洪迈《容斋四笔·韩文公荐士》:“唐兴科举之柄,顓付之主司,仍不糊名。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,谓之通榜。”
宋苏轼《议学校贡举状》:“唐之通牓,故是弊法。”

网络解释:

通榜

  • 通榜,是隋、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tōng,tòng
    • 注音ㄊㄨㄥ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CEPK
    • 五行

    tōng

    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~的。山洞快要打~了。这个主意行得~。

    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~炉子。

    3.有路达到:四~八达。火车直~北京。

    4.连接;相来往:沟~。串~。私~。~商。互~有无。

    5.传达;使知道:~知。~报。~个电话。

    6.了解;懂得:~晓。精~业务。粗~文墨。不~人情。他~三国文字。

    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~。万事~。

    8.通顺:文章写得不~。

    9.普通;一般:~常。~病。~例。~称。

    10.姓。

    tòng

    用于动作:打了三~鼓。挨了一~儿说。

    • 拼音bǎng
    • 注音ㄅㄤˇ,ㄅㄤˋ
    • 笔划1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SUPY

    bǎng

    1. 张贴出来的文告或名单:榜帖(官府的公告)。红榜。张榜。光荣榜。榜文。发榜。榜眼(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)。榜书(原指写在宫阙门额上的大字,后泛指招牌一类的大型字)。

    bàng

    1.摇船的用具:~人(船工)。

    péng

    1.同“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