伪托
拼音:wěi tuō
注音:ㄨㄟˇ ㄊㄨㄛ

伪托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伪托wěituō

(1) 假托别人的名义,多指把自己的或后人的作品假冒为古人的

forge ancient literary or art works author;pass off modern works as ancient ones

引证解释:

⒈ 见“伪託”。

⒉ 假托;假冒。

晋袁宏《后汉纪·桓帝纪下》:“违背经义,伪託神灵。”
清杭世骏《质疑·诸史问目》:“秦焚《诗》、《书》,《内经》想以方术得存,其书深奥精密,非后人所能伪託。”

⒊ 指虚构。

郭沫若《屈原研究》:“禹的传说自然是伪托。”

网络解释:

伪托

  • 伪托,是指假托、假冒,出处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桓帝纪下》。本质上伪托是一种借力的行为。
    • 1、全诗言浅意深,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,亦并未因此而减弱其作文艺价值。
    • 2、可借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,现在收入《汉魏丛书》中的今本《甘石星经》并非甘德、石申亲自撰成,而是后人的伪托
    • 3、但此文不可全信,盖此文文章风格和主旨与《庄子》其他文章相差太大,乃后人伪托的可能性甚大。
    • 4、再从写作时间、篇名和信的格式、上海长风书店等方面分析,也可证明此书为他人伪托
    • 5、这席话很可能是出自后世禅者的伪托,但却代表了禅宗的修行观。
    • 6、《六韬》又称《太公兵法》,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,据考为后人伪托,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,至今尚无定论;《吴子》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,略为可信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wěi
    • 注音ㄨㄟˇ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YL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形)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;虚假:~币|~令。

    (2)(形)不合法的:~造|~选。

    • 拼音tuō
    • 注音ㄊㄨㄛ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TAN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寄托

    (2)(动)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(物体):~起|~盘。

    (3)(名)(托儿)托子;类似托子的东西:花~。

    (4)陪衬:烘~|衬~。

    (5)(动)委托;寄托:拜~|恳~。

    (6)(动)推托。

    (7)(动)依赖。

    (8)(名)压强单位;一托等于一毫米汞柱的压强;一大气压为760托。旧作乇(tu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