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馆
拼音:shǐ guǎn
注音:ㄕˇ ㄍㄨㄢˇ

史馆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史馆shǐguǎn

(1)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

余在史馆,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。——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historiographers’ institute

引证解释:

⒈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。 北齐时设立, 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,以后沿为定制。

唐韩愈《独孤府君墓志铭》:“二年,兼职史馆。”
《宋史·神宗纪三》:“﹝元丰四年﹞詔曾巩充史馆修撰,专典史事。”
清魏源《<圣武记>叙》:“京师,掌故海也,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、故老传説。”
鲁迅《故事新编·理水》:“不但文字质朴难识,有上古淳厚之风,而且立言也很得体,可以宣付史馆的。”

国语词典:

负责编修史书的机构。

网络解释:

史馆

  • 唐太宗以史馆为衬衫兼领职务之一,置史馆修撰、直馆等官,掌修国史,后为定帽。有专人编修前代和唐代国史,如《晋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皆编修于史馆。
    • 1、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今天揭幕,张艺谋念书期间的学生学籍表陈列其中。
    • 2、孙中山纪念馆及“国史馆”认为,孙中山这次北上与逝世对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。
    • 3、文史馆在成山头风景区内。
    • 4、史馆置于宫禁之中,由宰相一人或数人监修,组织包括修撰、直馆及各类辅助人员的一套常设班子。
    • 5、村民们参观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,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。
    • 6、但是,迄今为止,国家一直没有成立国史馆这一重要的修史机构,使得编修清史、民国史,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作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状态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shǐ
    • 注音ㄕˇ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KQI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历史:~学。

    (2)(名)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。

    (3)姓。

    • 拼音guǎn
    • 注音ㄍㄨㄢˇ
    • 笔划1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QNPN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招待宾客居住的房屋:宾~|旅~。

    (2)(名)一个国家在另一国家办理外交的人员常驻的处所:使~|大使~|领事~。

    (3)(名)(~儿)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:理发~|照相~|饭~儿。

    (4)(名)储藏、陈列文物或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:博物~|天文~|文化~|图书~|展览~。

    (5)(名)旧时指塾师教书的地方:从~(在私塾或别人家里教书)|他教过三年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