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其不可而为之
拼音: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
注音:ㄓ ㄑ一ˊ ㄅㄨˋ ㄎㄜˇ ㄦˊ ㄨㄟˊ ㄓ
词性: 成语

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1.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。表示意志坚决。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。
2.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指明知道做不到而偏要去做,而是做事不问能不能,但求该不该。及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,不论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。

网络解释:

知其不可而为之

  • 出处:
  • 《论语·宪问》
  • 子路宿于石门。晨门曰:“奚自?”子路曰:“自孔氏。”曰: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”
  • 【注释】 (1)石门:地名。鲁国都城的外门。 (2)晨门:早上看守城门的人。
  • 【译文】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,看门的人问:“从哪里来?”子路说:“从孔子那里来。”看门的人说:“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?”
  • 【评析】 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这是做人的大道理。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,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。孔子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。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,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。
  •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近反义词

    近义词

    反义词

    • 1、在其他人看来,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:不可能终会落地生根、繁衍生息下去。
    • 2、但如果弄巧成拙,大陆目前的民族主义宣传也可能顺其惯性将矛头指向官方自己,这时当局骑虎难下,知其不可而为之,也非危言耸听。
    • 3、孔子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仁者精神。
    • 4、杀父杀君者有之,逐兄囚弟者有之,追逐名利者有之,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有之,大言辩辩者有之,贪财色者有之,自以为是者有之,觉而不醒者有之,病入膏肓者有之,至死不觉者有之。
    • 5、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明显的悲剧形象。
    • 6、但皮埃尔是不知道的他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,仍然在受折磨,像执着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们那样受折磨不是由于重重困难,而是由于天生的其事不当他受折磨是因为害怕在决定关头软下来,因而失去自尊心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zhī,zhì
    • 注音ㄓ,ㄓˋ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TDKG

    zhī

    1. 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

    2. 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

    3. 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

    4. 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

    5. 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

    6. 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

    zhì

    1. 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ㄑㄧˊ,ㄐㄧ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DWU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第三人物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他们(她们)”、“它(它们)”;“他(她)的”、“他们(她们)的”、“它(们)的”:各得其所。莫名其妙。三缄其口。独行其是。自食其果。

    2.  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个”、“那些”:其他。其余。其次。文如其人。名副其实。言过其实。

    3.  那里面的:其中。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

    4.  连词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:“其如是,熟能御之?”

    5.  助词,表示揣测、反诘、命令、劝勉:“其如土石何?”

    6.  词尾,在副词后:极其快乐。大概其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ㄅㄨˋ,ㄈㄡˇ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II

    [ bù ]

    1. 副词。

    2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    3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
    4. 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
    • 拼音kě,kè
    • 注音ㄎㄜˇ,ㄎㄜˋ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SKD
    • 五行

    1. 允许:许可。认可。宁可。

    2. 能够:可见。可能。可以。不可思议。

    3. 值得,认为:可怜。可悲。可亲。可观。可贵。可歌可泣。

    4. 适合:可身。可口。可体。

    5. 尽,满:可劲儿干。

    6. 大约:年可二十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”。

    7. 表示转折,与“可是”、“但”相同。

    8. 表示强调:他可好了。

    9.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:都这么说,可谁见过呢?

    10.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:这件事他可同意?

    11. 姓。

    1. 〔可汗(hán)〕中国古代鲜卑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

    • 拼音ér
    • 注音ㄦˊ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DMJJ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    2.  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    3.  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
    • 拼音wéi,wèi
    • 注音ㄨㄟˊ,ㄨㄟˋ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LYI
    • 五行

    wéi

    1. 做,行,做事:为人。为时。为难。不为己甚(不做得太过分)。

    2. 当做,认做:以为。认为。习以为常。

    3. 变成:成为。

    4. 是:十两为一斤。

    5. 治理,处理:为政。

    6. 被:为天下笑。

    7. 表示强调:大为恼火。

    8. 助词,表示反诘或感叹:敌未灭,何以家为?

    9. 姓。

    wèi

    1. 替,给:为民请命。为虎作伥。为国捐躯。

    2. 表目的:为了。为何。

    3. 对,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    4. 帮助,卫护。

    • 拼音z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PPPP
    • 五行

    [ zhī ]

    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    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    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    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    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    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    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