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赐之师
拼音: | bài cì zhī shī |
注音: | ㄅㄞˋ ㄘˋ ㄓ ㄕ |
词性: | 成语 |
拜赐之师的意思
词语解释:
春秋时,秦晋殽之战,秦将孟明视被俘。获释时,孟谓晋君曰:"三年将拜君赐。"后三年,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。又败,晋人讥之为"拜赐之师"。见《左传.文公二年》。后因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。
引证解释:
⒈ 后三年, 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。又败, 晋人讥之为“拜赐之师”。见《左传·文公二年》。后因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。后三年, 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。又败, 晋人讥之为“拜赐之师”。见《左传·文公二年》。后因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。
引春秋时, 秦晋殽之战, 秦将孟明视被俘。获释时, 孟谓晋君曰:“三年将拜君赐。”
网络解释:
拜赐之师
字义分解
- 拼音bài,bái
- 注音ㄅㄞ
- 笔划9
- 繁体拜
- 五笔RDFH
bài
1.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:对~。叩~。跪~。引恭敬地:~托。~访。~望。~请。[礼拜]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。转周、星期的别称。
2.行礼祝贺:~年。~寿。
3.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:~将。~师。
bái[拜拜](外)再见。引结束某种关系。
- 拼音cì
- 注音ㄘˋ
- 笔划12
- 繁体賜
- 五笔MJQR
- 五行金
(1)(动)旧指上级对下级;长辈对晚辈的给予:赏~。
(2)(名)敬辞;指所受的礼物:厚~受之有愧。
- 拼音zhī
- 注音ㄓ
- 笔划3
- 繁体之
- 五笔PPPP
- 五行火
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与拜赐之师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