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对
拼音:shī duì
注音:ㄕ ㄉㄨㄟˋ

失对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回答不出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回答不出。

宋唐庚《文录》:“﹝东坡﹞问余观甚书,余云方读《晋书》。卒问其中有甚好亭子名,余茫然失对。”
宋朱弁《曲洧旧闻》卷二:“神宗皇帝喜谈经术,臣下进见,或有承圣问者,多皇遽失对。”
明沉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内阁·致堂胡氏》:“﹝孝宗﹞出御札付内阁,问其本末,时洛阳刘文靖诸公在阁,俱茫然失对。”

国语词典:

近体诗之平仄律,首句与次句、三句与四句、五句与六句、七句与八句相反,称为「对」,不遵守这格律者,称为「失对」。

网络解释:

失对

  • 楹联中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,指上下联的字数并不一致,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,但有时却反而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。是缺如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s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WI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失掉;丢掉:丧~。

    (2)(动)没有把握住:~手|~足。

    (3)(动)找不着:迷~方向。

    (4)(动)没有达到目的:~意。

    (5)(动)改变(常态):~声。

    (6)(动)违背;背弃:~信|~约。

    (7)(动)错误;过失:~误。

    • 拼音duì
    • 注音ㄉㄨㄟˋ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CF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对子:喜~。

    (2)(动)回答:~答如流。

    (3)(动)向着、朝着:枪口~着敌人。

    (4)(动)对待:~事不~人。

    (5)(动)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:~个火儿。

    (6)(动)照着样检查:校~。

    (7)(动)调整使合于一定标准:~时间。

    (8)(动)搀和(多指液体):汤里~点水。

    (9)(动)平均分成两份:~半儿。

    (10)(形)对面的;敌对的:~手。

    (11)(形)正确、正常、适合:这话很~。

    (12)(量)双:一~杯子。

    (13)(介)朝、向;用法跟“对于”差不多:~困难不能屈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