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社
拼音: | máo shè |
注音: | ㄇㄠˊ ㄕㄜˋ |
茅社的意思
词语解释:
1.亦作"茆社"。 2.古天子分封诸侯,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,称作茅社。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茆社”。古天子分封诸侯,授之茅土使归国立社,称作茅社。参见“茅土”。
引《书·禹贡》“厥贡惟土五色” 孔传:“王者封五色土为社。建诸侯,则各割其方色土与之使立社,燾以黄土,苴以白茅,茅取其洁,黄取王者覆四方。”
《晋书·汝南王亮等传序》:“功臣无立锥之地,子弟君不使之人。徒分茅社,实传虚爵。”
宋苏轼《皇叔皇兄追封制》:“没享茆社,所以宠绥其子孙。”
国语词典:
古代帝王社祭时用的坛,以五色土建成,分封诸侯时,按封地所在方向,取一坛土,以茅包之,给予受封诸侯,使立于国中社内,故称为「茅社」。
网络解释:
茅社
字义分解
- 拼音máo
- 注音ㄇㄠˊ
- 笔划8
- 繁体茅
- 五笔ACBT
- 五行木
(1)(名)即白茅;草本植物;花穗上密生白毛;根茎可以吃;也可入药;叶子可以编蓑衣。
(2)(Máo)姓。
与茅社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