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政司
拼音:tōng zhèng sī
注音:ㄊㄨㄥ ㄓㄥˋ ㄙ

通政司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明清时收受﹑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。其长官为通政使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明清时收受、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。其长官为通政使。

《明史·职官志二》:“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。”
《明史·职官志二》:“通政使司。通政使一人,左、右通政各一人,誊黄右通政一人。”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拜坛》:“寧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,封投通政司;这是内阁揭帖,送来过目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七回:“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,又写了一封荐书,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。”
亦省称“通政”。 康有为等《上皇帝第二书》:“通政准百僚奏事,以开言路。”
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汰冗》:“其京官则太常、光禄、鸿臚可统於礼部,大理可併於刑部,太僕可併於兵部,通政可併於察院,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。”

国语词典:

职官名。明、清时置,掌内外章疏,臣民密封申诉之事。

词语翻译

德语
Amt, das die Denkschriften der Provinz dem Staatsrat einreicht (Eig, Pol)​

网络解释:

通政司

  • 通政司,官署名。明代始设“通政使司”,简称“通政司”,其长官为“通政使”。清代沿置,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。俗称“银台”。
  • 宋代有通进银台司(后改承进司),又称银台。明代有通政使司,设通政使,负责内外章疏、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。置有通政使一人,正三品;左、右通政各一人,正四品;左、右参议各一人,正五品等。凡朝廷大政、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,通政使也参与讨论。清代通政使,设满、汉各一人;副使,满、汉各一人,官阶与明朝同。不过,这一衙门在明、清两代并无实权,如“雍正朝,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,专设奏事人员,以通喉舌。自是无不立达御前,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”(《清稗类钞·爵秩类·奏事人员》)。所以通政司一向被视作“清淡衙门”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tōng,tòng
    • 注音ㄊㄨㄥ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CEPK
    • 五行

    tōng

    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~的。山洞快要打~了。这个主意行得~。

    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~炉子。

    3.有路达到:四~八达。火车直~北京。

    4.连接;相来往:沟~。串~。私~。~商。互~有无。

    5.传达;使知道:~知。~报。~个电话。

    6.了解;懂得:~晓。精~业务。粗~文墨。不~人情。他~三国文字。

    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~。万事~。

    8.通顺:文章写得不~。

    9.普通;一般:~常。~病。~例。~称。

    10.姓。

    tòng

    用于动作:打了三~鼓。挨了一~儿说。

    • 拼音zhèng
    • 注音ㄓㄥˋ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HTY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治理国家事务:政治。政府。政党。政权。政纲。政策。政令。政绩。政见。政客(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)。政局。政变。参政。议政。

    2.  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:财政。邮政。民政。

    3.  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:家政。

    4.  姓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NGKD
    • 五行

    (1)主管。

    (2)(动)主持、操作。

    (3)(名)一级机关内一部门。

    (4)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