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势
拼音:qì shì
注音:ㄑ一ˋ ㄕˋ
词性: 名词

气势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气势qìshì

(1) 人或事物 表现出来的力量、威势

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
momentum

引证解释:

⒈ 指军队的士气和威势。

《韩诗外传》卷三:“勇猛强武,气势自御。”
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兵有三势……有气势,有地势,有因势。将充勇而轻敌,卒果敢而乐战。三军之众,百万之师,志厉青云,气如飘风,声如雷霆,诚积踰而威加敌人,此谓气势。”
元无名氏《衣袄车》第二折:“灿灿银盔气势强,珊珊铁鎧带寒霜。”

⒉ 指声势。

汉荀悦《汉纪·武帝纪一》:“立气势,作威福,结私交,以立强於世者,谓之游侠。”
宋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六:“上乃命进輦,既至,登北城门楼,张黄龙旗。城下将士皆呼万岁,气势百倍。”
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苑家口》:“一河承受诸水,气势愤激,流沫盘涡,涛声冲撞。”

⒊ 气概,勇力。

《鬼谷子·飞箝》:“用之於人,则量智能,权材力,料气势。”
《东观汉记·盖延传》:“﹝延﹞身长八尺,弯弓三百斤,以气势闻。”
元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折:“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,卖弄你智量高,气势雄,你小可如刘黑闥、王世充。”

⒋ 气焰,权势。

宋司马光《请自择台谏札子》:“且条例司之害民, 吕惠卿之姦邪,天下之人谁不知之?独陛下与王安石未之寤耳。岂可更为之黜逐台諫,以长其威福,成其气势,臣窃为陛下寒心。”
《三国志平话》卷上:“﹝曹操﹞见董卓气势欺人,越有不忿之心。”
王先谦《孙子馀凌半叔哀辞》:“用事者多贵游公卿之弟,与夫突梯滑稽窥时赴势之士,鲜衣怒马,气势烜赫。”

⒌ 气象,气派。

《东观汉记·光武帝纪》:“帝既有仁圣之明,气势形体,天然之姿,固非人之敌。”
宋王安石《和钱学士喜雪》:“閶闔与风生气势, 常娥交月借光辉。”
清侯方域《豫省试策四》:“中原之水,皆散而无统,弱而无力,其气势无有能相挟相属,会同而入于海者。”
叶圣陶《记金华的两个岩洞》:“在洞口抬头望,山相当高,突兀森郁,很有气势。”

⒍ 指诗文的气韵或格调。

宋陆游《再跋<皇甫先生文集>后》:“司空表圣论诗有曰:‘愚尝览韩吏部诗,其驱驾气势,掀雷决电。’”
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高蟾》:“诗体则气势雄伟,态度谐远。”

⒎ 指品质,功效。

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椒》:“案今青州有蜀椒种……香、形、色与蜀椒不殊,气势微弱耳。”

国语词典:

军队军容壮盛。

如:「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、议论赅博著称。」

网络解释:

气势

  • 气势momentum 指人或事物 表现出来的力量、威势;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。
  • 气势的近反义词

    反义词

    • 1、我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向敌人。
    • 2、这首乐曲饱含一种黄钟大吕的气势
    • 3、黄河以它奔腾咆哮的气势流向大海。
    • 4、敌人气势衰竭,看来已是强弩之末,我军胜利在望。
    • 5、一阵争吵之后,气势变得和缓了些。
    • 6、九曲黄河浩浩荡荡,气势磅礴地流向大海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ㄑㄧˋ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NB

    (1)(名)气体:毒~|煤~|沼~。

    (2)(名)特指空气:~压。

    (3)(名)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:天~|~候|~象|秋高~爽。

    (4)(名)气息:没~了|上不来~。

    (5)(名)味:香~|臭~。

    (6)(名)人的精神状态:勇~|朝~。

    (7)(名)人的作风习气:官~|娇~。

    (8)(动)生气;发怒:~人。

    (9)(名)欺压:再也不受资本家的~了。

    (10)(动)使人生气:你别~我。

    (11)(名)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:元~。

    (12)(名)中医指某种病象:你别~我。(名)欺压

    (13)(名)欺压

    • 拼音shì
    • 注音ㄕˋ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VYL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势力:权~。

    (2)(名)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:~如破竹。

    (3)(名)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~|地~。

    (4)(名)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趋~|局~。

    (5)(名)姿态:手~。

    (6)(名)雄性生殖器:去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