鸣镝
拼音: | míng dí |
注音: | ㄇ一ㄥˊ ㄉ一ˊ |
鸣镝的意思
词语解释:
鸣镝
(1) 古时一种射出去带响的箭,多用于发号令
例
英
引证解释:
⒈ 即响箭。矢发射时有声,故称。
引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冒顿乃作为鸣鏑,习勒其骑射,令曰:‘鸣鏑所射而不悉射者,斩之。’”
裴駰集解:“《汉书音义》曰:‘鏑,箭也,如今鸣箭也。’ 韦昭曰:‘矢鏑飞则鸣。’”
三国魏曹植《名都篇》:“揽弓捷鸣鏑,长驱上南山。”
明吾丘瑞《运甓记·帅阃宾贤》:“羽书鸣鏑警常闻,扬鞭静折愁无策。”
毛泽东《满江红·和郭沫若同志》词:“正西风落叶下长安,飞鸣鏑。”
⒉ 借指战乱。
引《晋书·后妃传论》:“中原陷於鸣鏑,其兆彰於此焉。”
《南史·宋宗室及诸王传论》:“虽鸣鏑之酷,未极於斯。”
宋王安石《英德殿上梁文》:“儿郎伟,抛梁北,边头自此无鸣鏑。”
国语词典:
军中发号令的响箭。参见「嚆矢」条。
网络解释:
鸣镝 (箭的一种)
鸣镝 (汉语词汇)
- 1、资源不足,鸣镝鼎不能产生塑身灵液,那就炼化整条矿脉。
- 2、尖锐鸣镝一声,忽然化身火光朝着法相飞去。
- 3、恒河饮马,葱岭洗剑;碎叶城揽月,库页岛赏雪;黑海之滨垂钓,北冰洋上猎熊;中南半岛飞鸣镝,扶桑群岛洗战靴。
- 4、倏尔又是一条银色的箭夹着鸣镝声射向他,他却一动不动,看着射箭的人——他的儿子。
- 5、小小地球、有几个苍蝇碰壁、嗡嗡叫、几声凄厉、几声抽泣、蚂蚁缘槐夸大国、蚍蜉撼树谈何易、西风洛下、飞鸣镝,要扫除一切害人虫、全无敌。
- 6、不防高洋突射一鸣镝,射伤荏氏的面部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míng
- 注音ㄇㄧㄥˊ
- 笔划8
- 繁体鳴
- 五笔KQYG
- 五行水
(1)(动)(鸟兽或昆虫)叫:鸡~|蝉~。
(2)(动)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雷~|耳~。
(3)(动)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~谢|~冤。
与鸣镝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