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令状
  • 【拼音】:  

    jūn lìng zhuàng

  • 【注音】:  

    ㄐㄨㄣ ㄌ一ㄥˋ ㄓㄨㄤˋ

  • 【常用程度】:  

    常用成语

  • 【字数】:  

    三字成语

  • 【繁体】:  

    軍令狀

  • 【简拼】:  

    JLZ

  • 【结构】:  

    偏正式成语

  • 【年代】:  

    古代成语

  • 【感情色彩】:  

    中性成语

  • 成语意思

  • 解释:

    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,如不能完成任务,愿依军法受惩。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

  • 出处:

   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八卷:“怕恩王不信,勒下军令状了去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军令状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

  • 示例:

   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红顶商人》:“我立一张军令状在你这里。”

  • 英语:

    written pledge to do something the failing of which would subject one to military punishment

  • 日语:

    (軍隊の誓約書の一種)軍令を受ける時に書いた保証書(ほしょうしょ)

    • 1、谁完不成任务就处罚谁,并强迫收取押金,立军令状
    • 2、关羽想到自己在曹营受到的恩惠,以义气为重,冒着违犯军令状和被杀头的风险,放走了曹操。
    • 3、并自信地立下军令状,若失街亭愿被斩首。
    • 4、诸葛亮说"只击需三日。"并立下军令状。周瑜笑诸葛亮是自取灭亡。
    • 5、战场上,违了军令状是要杀头的,此刻火灾清理的最后阶段黄怀最担心“大意失街亭”。
    • 6、君子言无不行,行无不言,一言出口,驷马难追呀,已经立下军令状,绝不能作废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jūn
    • 注音ㄐㄩㄣ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PLJ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军队:我~|陆~|八路~|解放~| 参~|裁~|生产大~|劳动后备~。

    (2)(量)军队的编制单位;一军辖若干师:第一~|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~。

    • 拼音líng,lǐng,lìng
    • 注音ㄌㄧㄥˊ,ㄌㄧㄥˇ,ㄌㄧㄥˋ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YCU

    • 拼音zhuàng
    • 注音ㄓㄨㄤˋ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UD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形态:~态|奇形怪~。

    (2)(名)情况:~况|病~。

    (3)(动)陈述或描摹:~语|~其事。

    (4)(名)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:~纸|~子|行~。

    (5)(名)褒奖、委任等文件:奖~|委任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