诏开头的词语

更多
  • 1、诏版: 1.亦作"诏版"。 2.犹诏书﹐诏令。
  • 2、诏榜: 1.以文德告谕。 2.政府机关发布的通告。
  • 3、诏牓: 亦作“诏榜”。
  • 4、诏跸:谓帝王出行。
  • 5、诏册:皇帝的文告。
  • 6、诏勑: 1.亦作"诏勑"。 2.皇帝下令。 3.诏书。
  • 7、诏敕: 1.亦作"诏勑"。 2.皇帝下令。 3.诏书。
  • 8、诏导:教导。
  • 9、诏诰:文体名。古代帝王﹑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﹑文告。
  • 10、诏藁: 诏书的草稿。
  • 11、诏槁: 1.亦作"诏槁"。 2.诏书的草稿。
  • 12、诏稿: 1.亦作"诏槁"。 2.诏书的草稿。
  • 13、诏函:诏书。
  • 14、诏诲:告诫教诲。
  • 15、诏检:即诏书。语本《后汉书.公孙瓒传》﹕"﹝袁绍﹞矫刻金玉﹐以为印玺﹐每有所下﹐辄皂囊施检﹐文称诏书。"
  • 16、诏卷:诏书。
  • 17、诏爵:谓诏赐以爵位。
  • 18、诏禄:报请王者授与俸禄。
  • 19、诏盟:祷告盟誓。
  • 20、诏囚:奉皇帝命令拘禁的囚犯。
  • 21、诏赦:赦罪的诏书。
  • 22、诏示:谓以诏书告知臣下。 犹教导。
  • 23、诏徒:告语徒众。
  • 24、诏檄:诏书和檄文。
  • 25、诏筵:天子所设的筵席。
  • 26、诏侑:劝告。
  • 27、诏谕: 诏谕zhàoyù (1) 天子下诏令指示臣民 例 颁布诏谕 英 imperial decree
  • 28、诏狱: 诏狱zhàoyù (1) 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 例 逮瑞下诏狱。——《明史》 例 锢诏狱。 英 prison
  • 29、诏赞:禀告和赞助(王者)。
  • 30、诏葬:下诏安葬。古代给有勋功大臣的殊荣。
  • 31、诏书: 诏书zhàoshū (1) 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 例 衣带诏书 英 imperial decree; imperial edict
  • 32、诏令: 诏令zhàolìng (1) 文体名。古代帝王、太后、皇后所发公文的总称 英 imperial decree
  • 33、诏命:皇帝的命令。
  • 34、诏黄:即诏书。诏书用黄纸书写,故称。
  • 35、诏召:君主下令召唤﹔征召。
  • 36、诏纸:即诏书。
  • 37、诏文:谓诏书文字。
  • 38、诏凤:即凤诏。诏书。
  • 39、诏板: 1.亦作"诏版"。 2.犹诏书﹐诏令。
  • 40、诏策: 1.即诏书。 2.文体的一种。 3.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﹐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﹐以录取人才。
  • 41、诏辞: 1.传达君主的辞命。 2.指君主的命令。
  • 42、诏体:诏书的文体。
  • 43、诏使:皇帝派出的特使。
  • 44、诏祝:祷告。
  • 45、诏旨:诏书﹑圣旨。
  • 46、诏求:皇帝下令征求。
  • 47、诏条:皇帝颁发的考察官吏的条令。
  • 48、诏议:下诏命令论议。
  • 49、诏志:谓教导立身养志。
  • 50、诏制:君主的命令。
  • 51、诏除:诏命拜官授职。
  • 52、诏告:祷告。诏示。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告示。
  • 53、诏恩:天子赐予的恩惠。
  • 54、诏征:皇帝下令征召。
  • 55、诏期:征召的日期。
  • 56、诏墨:诏令上的墨迹。
  • 57、诏音:诏命。
  • 58、诏记:皇帝亲自撰写的诏书。
  • 59、诏举:也称制举。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。
  • 60、诏工:古代乐官之长。
  • 61、诏语: 1.诏书上的话。 2.告诫吩咐。
  • 62、诏纶:诏书。
  • 63、诏疏:诏书和奏疏。
  • 64、诏事:谓报请王者授与职事。
  • 65、诏格:诏令的格式。
  • 66、诏表:文体名。诏令和表章。
  • 67、诏草:诏书的草稿﹔诏书。
  • 68、诏家: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。
  • 69、诏号: 1.诏告名号。号﹐神号﹐币号。 2.诏告﹑号令。
  • 70、诏用:皇帝直接下令任用。
  • 71、诏相:谓教导行大礼的言辞与礼节。
  • 72、诏选: 1.皇帝下诏任命。 2.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。
  • 73、诏言:犹圣旨。
  • 74、诏徵:皇帝下令征召。 《后汉书·丁鸿传》:“ 永平 十年詔徵, 鸿 至即召见。” 唐韩愈 《送侯参谋赴河中幕》诗:“又欲面言事,上书求詔徵。”
  • 75、诏安话: 诏安客家语,民间称诏安客家话,又称诏安客话或诏安客语,或诏安客事,是指福建的诏安县(官陂镇、霞葛镇、秀篆镇、还有太平镇、红星镇的部分地区)、平和县客家居民以及广东饶平部分客家居民所使用的语言。
  • 76、诏儒讲经: 本则故事。

诏中间的词语

更多>>
  • 1、秦诏版: 1.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﹐有的镶在铁﹑铜权上;有的四角有孔﹐用以钉在木量上。也称秦量诏版。秦始皇的诏版曾在陕西咸阳遗址出土﹐山西左云﹑山东文登等地也曾有刻有秦始皇诏书的铜权出土。秦二世的诏版只见于传世品。它们证明秦代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确实有力地推行于全国。
  • 2、南诏蛮:指乌蛮等族。
  • 3、传诏童:小太监。
  • 4、南诏画卷:唐南诏名画。亦名《南诏国史图》﹑《中兴国史画》。唐光化二年(南诏中兴二年,公元899年)南诏画师绘,取材于南诏地方政权建立的故事。画笔生动精美,宗唐人笔法,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。原藏故宫,今在日本。
  • 5、伪满诏书: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。是使天下臣民周知的文告。诏是告诉的意思。
  • 6、金玺诏书: 在匈牙利长期的对外战争中,贵族阶层势力逐渐膨胀。
  • 7、待诏公车:诏:皇帝的命令;公车:官车或官署。指在公车或官署准备听从皇帝的召唤

诏结尾的词语

更多
  • 1、哀诏:帝王崩后,嗣君布告国中的诏书。
  • 2、八诏: 隋·唐时期永昌、姚州地区有蒙巂诏、越析诏、浪穹诏、邆赕诏、施浪诏、蒙舍诏,又有时傍、矣川罗识二族,通号“八诏”。
  • 3、摈诏:对宾主双方作介绍的人。
  • 4、帛诏:写在帛上的诏书。后泛谓诏书。
  • 5、裁诏: 1.谓替皇帝起草诏书。
  • 6、草诏: 1.拟写诏书。 2.指拟定的诏书。
  • 7、承诏:奉诏旨。
  • 8、赤诏:尺诏。赤,通"尺"。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,故称诏书为尺一﹑尺一板或尺诏。
  • 9、答诏:皇帝回答臣下奏疏的诏书。
  • 10、待诏:1.等待诏命。 2.官名。 3.待命供奉内廷的人。4.旧时农村里称理发师为"待诏"。
  • 11、丹诏: 帝王的诏书。以朱笔书写,故称。
  • 12、对诏:犹对策。
  • 13、恩诏: 1.帝王降恩的诏书。
  • 14、凤诏:即诏书。
  • 15、讽诏: 1.讽喻告诫。
  • 16、奉诏:接受皇帝的命令。 犹称旨。
  • 17、阁诏:搁置诏书。谓不奉诏命。
  • 18、涣诏:谓帝王的恩诏。
  • 19、嘉诏:敬称朝廷的诏书。
  • 20、讲诏: 1.讲说昭告。
  • 21、教诏: 教诲;教训。
  • 22、矫诏: 矫诏jiǎozhào (1) 假托的皇帝诏书 例 后果有人上书,告显颛命矫诏开宫门。——《汉书·不显传》 例 矫诏纷出。——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 英 on the pretext of imperial edict
  • 23、科诏: 1.法律与诏令。 2.指关于科举的诏令。
  • 24、宽诏:《后汉书.侯霸传》:"每春下宽大之诏,奉四时之令,皆霸所建也。"后因以"宽诏"谓放宽禁律或实行宽赦的诏书。
  • 25、赉诏:颁赐诏书。
  • 26、六诏: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乌蛮六个部落的总称﹐即蒙隽诏﹑越析诏﹑浪穹诏﹑邆睒诏﹑施浪诏﹑蒙舍诏。'诏'义为王或首领。其帅有六﹐因号'六诏'。唐开元二十六年后﹐蒙舍诏并吞其他五部﹐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县南境 ﹐史称南诏。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。唐元稹《蛮子朝》诗:'西南六诏有遗种,僻在荒陬路寻壅。'后用以称云南。
  • 27、鸾诏:仙诏。
  • 28、茫诏: 1.见"茫蛮"。
  • 29、墨诏:皇帝亲笔书写的诏旨。
  • 30、泥诏:泥封之诏书。
  • 31、迁诏:迁徙之诏令。
  • 32、钦诏:皇帝召见。
  • 33、睿诏: 1.皇帝的命令或教训。
  • 34、申诏:申令告诫。
  • 35、圣诏:对皇帝或临朝太后的诏书的尊称。
  • 36、特诏: 1.帝王的特别诏令。
  • 37、温诏:词情恳切的诏书。
  • 38、玺诏:诏书。上有御印,故称。
  • 39、宣诏: 1.宣读诏书;下达诏命。 2.谓帝王召见。诏,召。 3.指诏命。
  • 40、训诏: 1.帝王训教的诏旨。
  • 41、应诏: 应诏yìngzhào (1) 接受皇帝的诏命 英 accept the emperor's order
  • 42、优诏:褒美嘉奖的诏书。
  • 43、预诏:谓皇帝预先下令。
  • 44、被诏: 1.承受诏命。
  • 45、尺诏: 1.指诏书。
  • 46、传诏: 1.传达诏命。 2.传达诏命的官员。
  • 47、追诏:谓召回的诏书。
  • 48、飞诏: 1.指诏书。 2.飞传诏书。
  • 49、纶诏:即诏书。
  • 50、还诏:指古代谏官规谏﹑纠正皇帝诏书中的违误过失。
  • 51、花诏: 1.古代用以赐爵或授官的诏令。多用花色绫纸所写并套以锦袋。
  • 52、画诏:已画可的诏书。
  • 53、口诏:皇帝的口头诏令。
  • 54、蜡诏: 1.封在蜡丸中的密诏。
  • 55、密诏: 密诏mìzhào (1) 内容秘密的诏书 英 secret imperial edict
  • 56、明诏: 1.英明的诏示。 2.公开宣示。
  • 57、命诏:君王的命令。
  • 58、南诏: 古国名。建于盛唐时,是以乌蛮为主体,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,受唐册封,历十三王,唐末为贵族郑买嗣所灭。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、四川南部、贵州西部等地。
  • 59、内诏:不经过外朝,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。
  • 60、青诏: 1.即诏书。
  • 61、手诏: 手诏shǒuzhào (1) 皇帝亲笔写的命令 英 the emperor's autograph edict
  • 62、书诏:诏书;草拟诏书。
  • 63、天诏:皇帝的诏命。
  • 64、条诏: 犹诏令。
  • 65、下诏: 下诏xiàzhào (1) 帝王颁发诏令 英 send out imperial decree
  • 66、银诏:帝王诏书的美称。
  • 67、玉诏:玉帝的诏书。
  • 68、制诏:皇帝的命令。
  • 69、中诏: 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。
  • 70、紫诏: 即紫泥书。
  • 71、遗诏: 遗诏yízhào (1) 皇帝临终时颁发的诏书 例 先帝遗诏。—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 英 imperial edict left by the emperor before his death
  • 72、哀痛诏: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﹑民不聊生﹑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。
  • 73、丹凤诏: 后赵·石虎以五色纸为诏书,衔之木凤口,以颁行天下。见《晋书•石季龙载记》。后因以“丹凤诏”泛称帝王诏书。
  • 74、凤凰诏:指诏书。
  • 75、罪己诏:帝王引咎自责的诏书。
  • 76、轮台诏:汉武帝一生,致力开拓西域,国力大损。至晩年深悔之,遂弃轮台之地,并下诏罪己,谓之'轮台诏'。事见《汉书.西域传赞》。
  • 77、大赦诏: 大赦诏这个词。
  • 78、尺一诏:诏书。
  • 79、又手诏: 一个典故。
  • 80、薄葬诏: 一部葬诏。
  • 81、凤尾诏:指诏书。
  • 82、金花诏: 1.用金花笺写的诏书﹑诏令。
  • 83、山东诏: 《汉书•贾山传》: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,民虽老羸癃疾,扶杖而往听之,愿少须臾毋死,思见德化之成也。”后因以“山东诏”为诏书的美称。
  • 84、十行诏: 指诏书。
  • 85、朱字诏: 1.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。
  • 86、五色诏:晋陆翙《邺中记》:'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,为诏书,五色纸,着凤口中。凤既衔诏,侍人放数百丈绯绳,辘轳回转,凤凰飞下,谓之凤诏。凤凰以木作之,五色漆画,脚皆用金。'后因以'五色诏'指诏书。
  • 87、衣带诏: 衣带诏yīdàizhào (1) 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。汉献帝时,曹操擅权,将篡夺帝位,献帝将秘密诏书缝在衣带里,托国舅董承带出宫外,这就是“衣带诏”的由来 例 遂赐衣带诏。——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 英 secret imperial edict hidden in the clothing pocket
  • 88、紫泥诏: 即紫泥书。
  • 89、硃字诏: 皇帝用朱笔写的诏书。《续资治通鉴·元泰定帝泰定元年》:“己未,以硃字詔赐帝师所居 萨斯嘉 部。”
  • 90、黄素诏: 帝王诏书。写于黄绢,故名。
  • 91、篦头待诏:古代从事理发业的人。
  • 92、刘毅答诏:指敢于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。
  • 93、先帝遗诏: 先帝遗诏xiāndì-yízhào (1)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(先帝,已故的君主。此指刘备)。见《三国志·先主传》注引《诸葛亮集》,诏中说: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贤惟德,能服于人。” 例 陛下亦宜自谋,……察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。—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 英 an imperial edict left by one deceased emperor before death
  • 94、废少帝诏: 称被废的皇帝。 指新登基的皇帝。
  • 95、七符六诏:谓多次发布命令。符,兵符。诏,诏书。
  • 96、凭几之诏: 皇帝临终遗诏。
  • 97、求直言诏: “求直言诏”是一个典故。
  • 98、顺时令诏: 详见正文。
  • 99、严选举诏:严选举诏典故。
  • 100、顺治遗诏:是顺治帝去世后,由朝廷公布的遗诏,历数他当政期间的十四条错误。应当说,这十四条“罪己诏”,有的是顺治帝自己的意思,有的部分是自己的意思,有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——或是皇太后的意思,或是辅政大臣的意思。
组词大全为您提供诏组词,诏的组词,诏字怎么组词,诏字能组哪些词语,找到用诏字组词的组词,其中诏字在开头的组词有76个,诏字在中间的组词有7个,诏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00个。
  • 拼音zhào
  • 注音ㄓㄠˋ
  • 笔划7
  • 繁体
  • 五笔YVKG
  • 五行

基本释义

动词(1) (会意兼形声。从言从召,召亦声。“言”是言论,“召”是召唤。本义:告知,告诉)(2) 同本义 。先秦没有此字,秦汉才出现,多用于上告下诏,告也。——《说文新附》负剑辟咡诏之,出入有诏于国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上诏书者。——蔡邕《独断》。注:“诏,诰也。有三品。”以诏后世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。——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。—— 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(3) 又如:诏众(告诉众人);诏赞(告知和赞助)(4) 教导;告诫夫为人父者,必能诏其子。——《庄子·盗跖》多分其教诏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(5) 又如:诏导(教导);诏诲(告诫教导);诏侑(劝告);诏志(教导立身养志);诏相(教导行大礼的言行)(6) 皇帝下达命令诏使儒卿。——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优诏奖瑞。——《明史》诏赐抚臣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(7) 又如:诏求(皇帝下令征求);诏征(皇帝下令征召);诏选(皇帝下令任命);诏用(皇帝下令任用)(8) 征召明诏期,前后农夫,以时均修焉,…。——《管子》(9) 又如:诏期(征召的日期)(10) 召见诏伊尹于 亳(bó)郊兮。——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(11) 宣扬未可明诏大号。——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(12) 报告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,皆下告上之辞。—— 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不以诏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虽诏于天子无北面。——《礼记·学记》故礼有摈诏。——《礼记·礼器》诏西皇使涉予。——《楚辞·离骚》名词(1) 诏书,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上尊号王为秦皇。命为制,令为诏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非有诏不得上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诏即下。——清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捧诏恸哭。出密诏示之。(2) 又如:下诏(颁发诏书);诏板(即诏书);诏记(皇帝的手令);诏条(诏书中所列的条文);诏黄(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)(3)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南诏蛮,本 乌蛮之别种也,姓 蒙氏。蛮谓王为“诏”,自言 哀牢之后。——《旧唐书》(4) 又如:诏家(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) [查看更多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