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开头的词语

更多
  • 1、隐蔼:茂盛貌。
  • 2、隐暧: 1.指草木浓盛茂密貌。 2.指文义隐晦。
  • 3、隐豹:爱惜其身,隐居伏处而有所不为。
  • 4、隐蔽: 隐蔽yǐnbì (1) 借助别的东西遮盖掩藏 例 他们隐蔽在高粱地里 英 take cover;conceal
  • 5、隐弊: 1.暗中作弊。
  • 6、隐庇:隐藏庇护。
  • 7、隐闭: 1.隐蔽﹐遮掩。 2.闭门深居。
  • 8、隐操: 1.恬退的操守。
  • 9、隐恻: 1.内心深处深感痛苦。 2.恻隐﹐怜惜。 3.谓虽有忧伤而深沉不露。
  • 10、隐床:偃卧于床榻。
  • 11、隐疵: 1.微小的不足之处﹔小过。
  • 12、隐窜: 1.隐伏躲藏。
  • 13、隐瘁: 1.哀毁骨立。
  • 14、隐悼: 1.沉痛悼念。
  • 15、隐抵:隐瞒抵赖。
  • 16、隐遁: 隐遁yǐndùn (1) 隐蔽躲藏 例 月光隐遁 英 hide (2) 隐居起来,逃避尘世 例 隐遁山野,不问政事 英 live in seclusion
  • 17、隐遯: 见“隐遁 ”。
  • 18、隐厄:谓身处困境。
  • 19、隐阨: 谓身处困境。
  • 20、隐饿:谓隐居不仕而挨饿。
  • 21、隐忿:心怀忿恨﹔心中的忿恨。
  • 22、隐讽: 1.用暗示性的语言加以劝告或指责。
  • 23、隐符:指道教的符咒。
  • 24、隐耕:谓归隐田园。
  • 25、隐怪:谓鬼物奇怪之事。
  • 26、隐害: 1.暗地加害于人。 2.隐患。
  • 27、隐含: 隐含yǐnhán (1) 隐约含有;暗中包含 例 心中隐含着无限羞愧 英 couch
  • 28、隐涵:不公开﹐包涵。
  • 29、隐憾: 1.内心的遗憾。
  • 30、隐覈:考核﹐校核。
  • 31、隐訇:轰然大声貌。
  • 32、隐厚:稳重忠厚。
  • 33、隐侯:南朝梁沈约的谥号。沈约字休文﹐善诗文﹐高祖受禅﹐为尚书仆射﹐封建昌县侯﹐邑千户。卒谥"隐侯"。
  • 34、隐忽:时隐时现。
  • 35、隐幻:谓变化莫测。
  • 36、隐患: 隐患yǐnhuàn (1) 潜藏或不易发现的危险或祸患 例 消除隐患 英 hidden danage
  • 37、隐讳: 隐讳yǐnhuì (1) 因有难言之隐或忌讳而隐瞒不说 例 军师不敢隐讳,对帝缓说。——《三国志平话》 英 cover up;avoid mentioning
  • 38、隐秽: 1.人所不知的恶行。
  • 39、隐晦: 隐晦yǐnhuì (1) 含糊、不易理解、不明朗或不清楚 例 文字写得很隐晦 英 obscure;veiled (2) 有歧义而意义不清楚或不明确的 例 这个词义隐晦难懂 英 ambiguous
  • 40、隐几: 1.亦作"隐机"。靠着几案﹐伏在几案上。 2.几案。南朝齐谢朓有《乌皮隐几》诗。
  • 41、隐记:暗记。人身上的青黑斑点。
  • 42、隐寄: 1.隐瞒寄托(田地)。
  • 43、隐忌: 1.犹妒忌﹔疑忌。 2.隐瞒﹐隐讳。
  • 44、隐间: 1.指内室。
  • 45、隐介:谓隐居的耿介之士。
  • 46、隐具:坐卧之具。
  • 47、隐拒:隐瞒抵赖。
  • 48、隐诀:指道家的秘诀。亦指道书。
  • 49、隐谲: 1.谓隐晦委婉﹐不直言。
  • 50、隐课: 1.隐瞒赋税。
  • 51、隐括:亦作'隐括'。亦作'隐'。用以矫正邪曲的器具。 引申为标准﹑规范。 矫正﹐修正 审度﹔查核。 概括。
  • 52、隐吏:退隐的官吏。
  • 53、隐戾:抑郁不平。
  • 54、隐嶙:拔地而起。突兀貌。
  • 55、隐辚: 1.险峻不平貌。 2.象声词。车马杂沓声。
  • 56、隐鳞:神龙隐匿其鳞。比喻贤者待时而动。
  • 57、隐漏: 1.隐瞒遗漏。
  • 58、隐戮: 1.谓借故杀戮。
  • 59、隐録: 1.谓从簿录上消失。指隐退不仕。
  • 60、隐沦:神人等级之一。泛指神仙。 隐居。 指隐者。 隐没身体不使人见。沉沦﹐埋没。
  • 61、隐虑: 1.潜在的忧患。
  • 62、隐瞒: 隐瞒yǐnmán (1) 隐讳其事,不敢表明真相 例 隐瞒真相 英 conceal;hide;lie low;keep back
  • 63、隐茅:隐居的茅舍。
  • 64、隐昧: 1.隐匿﹔欺蒙。 2.指暗昧不明的事。
  • 65、隐盟: 1.隐居的约言。
  • 66、隐谜: 1.犹隐语。 2.谜语。
  • 67、隐闵: 1.隐忍着忧伤。闵﹐通"悯"。 2.谓无形迹。
  • 68、隐愍: 1.怜悯。
  • 69、隐悯: 1.谓隐居不得志而忧伤。 2.忧叹貌。
  • 70、隐冥:谓深沉含蓄。
  • 71、隐默: 1.安静恬退。 2.指安静恬退之士。 3.沉默不出﹔缄默不言。
  • 72、隐囊:供人倚凭的软囊。犹今之靠枕﹑靠褥之类。
  • 73、隐匿: 隐瞒;隐藏。 见“隐慝 ”。
  • 74、隐娘:即聂隐娘。唐传奇中女侠。
  • 75、隐捏: 1.隐匿真相。
  • 76、隐揑:隐匿真相。
  • 77、隐僻:偏远。冷僻﹔生僻。
  • 78、隐戚:犹忧戚﹐哀戚。
  • 79、隐欺: 1.隐瞒欺骗。
  • 80、隐窃: 1.窃窃私语。
  • 81、隐诎: 1.冤屈。诎﹐通"屈"。
  • 82、隐颧: 隐颧yǐnquán (1) 有着宽阔的头颅和狭窄面部的头骨,从上面观察时看不见颧弓 英 cryptozygous
  • 83、隐燃: 隐燃yǐnrán (1) 燃烧而不冒火焰 英 burn with no flame
  • 84、隐忍: 隐忍yǐnrěn (1) 将事情藏在内心,强力克制忍耐,不作表示 例 隐忍不发 例 隐忍以行。——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 英 bear patiently
  • 85、隐揉: 1.见"隐煣"。
  • 86、隐煣: 1.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。
  • 87、隐逝:犹消失。
  • 88、隐饰: 隐饰yǐnshì (1) 隐瞒掩饰 例 如实陈述,毫无隐饰 英 cover up
  • 89、隐示:犹暗示。
  • 90、隐逃:隐匿逃避。
  • 91、隐慝:别人不知的罪恶﹐不可告人的罪恶。
  • 92、隐痛: 隐痛yǐntòng (1) 内心深处难以告诉人或不愿告诉人的痛苦 英 secret anguish
  • 93、隐伪: 1.不为人知的奸伪之事。
  • 94、隐僞:不为人知的奸伪之事。 《三国志·魏志·和洽传》:“古之大教,务在通人情而已。凡激诡之行,则容隐伪矣。”《北齐书·冯翊王润传》:“及长,廉慎方雅,习於吏职,至摘发隐伪,姦吏无所匿其情。”
  • 95、隐雾:谓隐遁待时。
  • 96、隐膝: 1.搁膝之具。
  • 97、隐现: 隐现yǐnxiàn (1) 不清晰地显现;隐隐约约显现出来 英 glint
  • 98、隐显: 1.隐没与显现。 2.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。 3.偏指含蓄不露。 4.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。指失意和得意。
  • 99、隐消:无形中消失。
  • 100、隐幸:隐瞒侥幸。

隐中间的词语

更多>>
  • 1、孕隐瞒: 女子向医生隐瞒流产史。
  • 2、聂隐娘:唐传奇中的女侠。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。
  • 3、灵隐寺:在杭州西湖西北之北高峰下。晋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创建﹐慧理以为"佛在世日﹐多为仙灵之所隐",因建寺名"灵隐"。唐会昌年间曾毁﹐五代时吴越国王钱俶命高僧王延寿主持扩建﹐规模宏大﹐盛极一时。元至正十九年毁于兵事。后历经明清六次毁﹑建﹐清康熙时曾改名云林寺﹐现存大殿是清代遗物。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。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。寺前有飞来峰﹑冷泉亭等胜景﹐为西湖游览胜地。
  • 4、沙隐术: 场上天气为沙尘暴时,拥有沙隐术特性的口袋妖怪回避率增加20%,且不会受到沙尘暴伤害。
  • 5、南山隐豹:隐:隐伏。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
  • 6、林逋隐居: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,常养着两只鹤,放出笼子就飞入云霄,在天空长时间盘旋,再回到笼中。
  • 7、恻隐之心:  指对别人的不幸产生的同情怜悯之心。
  • 8、泥中隐刺:比喻说话中带着讥讽。
  • 9、低调隐忍:做任何事情,都不要声张,遇到委屈忍在心里,不让别人看出来。
  • 10、遁世隐居:避世而深居不仕。
  • 11、发隐擿伏: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。
  • 12、鸿隐凤伏: 比喻贤才不遇。
  • 13、龙隐弓坠:旧时比喻皇帝死。
  • 14、素隐行怪:谓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诡异之道。
  • 15、索隐行怪:谓探索隐晦之事而行怪僻诡异之道。
  • 16、含明隐迹: 犹韬光匿迹。藏匿光彩,掩蔽形迹。形容不自炫露。
  • 17、毫不隐瞒:特指对某个人,或某一部分人无话不说,没什么忌讳。
  • 18、轰轰隐隐:象声词。形容车马声。
  • 19、深中隐厚:内心廉正忠厚。
  • 20、退隐江湖: 就是隐姓埋名,再也不问江湖事。
  • 21、忽隐忽现: 忽隐忽现hūyǐn-hūxiàn (1) 将灭的灯火的最后的闪烁,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例 影子在墙上忽隐忽现 英 flicker;suddenly it appeared and disappeared
  • 22、事故隐患: 在日常的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中,由于人的因素,物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、缺陷、故障、苗头、隐患等不安全因素,如果不发现、不查找、不消除,会打扰和影响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。
  • 23、韬光隐晦:隐匿光彩、才华,收敛锋芒、踪迹。
  • 24、匿迹隐形:隐:隐藏。隐藏形迹,不使人知。
  • 25、潜踪隐迹:隐蔽踪迹。
  • 26、腹隐珠玑:形容一个人有才。
  • 27、抉隐索微:挖掘隐秘。
  • 28、钩隐抉微:钩:探取;抉:排出,挖出。在治学上能发掘幽深精微
  • 29、潜德隐行:谓不为人知的德行。
  • 30、潜光隐德:谓隐藏德才。
  • 31、潜休隐德:隐藏美德。
  • 32、潜光隐耀:隐藏光采。常指隐居。
  • 33、潜山隐市: 潜山隐市qiánshān-yǐnshì (1) 在山林中潜迹,在市井中隐身 例 处士之名,何哉?潜山隐市,皆处士也。——唐·杜牧《送薛处士序》 英 go in hiding
  • 34、恬退隐忍:隐忍 yǐnrěn 将事情藏在内心,强力克制忍耐,不作表示
  • 35、赜探隐索:探究深奥的道理,搜索隐秘的事迹。
  • 36、韬迹隐智: 谓藏匿踪迹,不露才智。
  • 37、韬光隐迹: 同“韬光晦迹”。
  • 38、洞隐烛微:形容目光犀利,观察事物深刻透彻。
  • 39、若隐若现: 若隐若现ruòyǐn-ruòxiàn (1) 好像隐没,又好像出现。形容隐隐约约,不真切,不明朗 例 无灭无生,历千劫而不古;若隐若现,运百福而长今。——唐·李世民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 英 partly hidden and partly visible
  • 40、时隐时现:隐:隐没。现:出现。一会儿隐没,一会儿出现。形容忽明忽暗,时有时无的景象。
  • 41、若隐若显:  见“若隐若现 ”。
  • 42、埋名隐姓:  隐瞒真实姓名以求无人知晓自己的身份底细。
  • 43、日星隐曜: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。
  • 44、山林隐逸: 隐居山林的士人。即隐士。
  • 45、时隐时见:隐:隐没。见:同“现”;出现。有时隐没,有时出现。远处事物忽明忽暗。
  • 46、虚美隐恶: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。
  • 47、发隐摘伏: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
  • 48、终老隐居:终老:直到老死。直到老死,都过着隐居生活。
  • 49、害忠隐贤:忠:足以保国之人;隐:埋没;贤:德才兼备之人。 残害忠良,埋没贤才。
  • 50、伏鸾隐鹄:三国魏邓艾的别号。
  • 51、大隐朝市:朝市:朝廷和集市。指真正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,可以隐居在闹市
  • 52、祸起隐微:隐微:隐蔽细小的地方。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
  • 53、如有隐忧:忧:愁苦,忧愁。好像内心有说不出的忧愁
  • 54、显性隐性:在遗传学上,把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杂交一代所显现出来的亲本性状,称为显性性状,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,称为显性基因;把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,称为隐性性状,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,称为隐性基因;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,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。
  • 55、青卞隐居图:《青卞隐居图》是元末明初山水画家王蒙所作纸本水墨画,现藏于上海博物馆。
  • 56、清溪渔隐图: 中国画。宋代李唐作。绢本长卷。水墨。画面为浙江钱塘江一带溪山景色。绿树垂荫,茅屋缘坡,浅濑露石,清溪穿桥,芦苇丛中一渔人泊艇垂钓。章法巧妙,用阔笔长皴极为淋漓畅快。
  • 57、寻隐者不遇:《寻隐者不遇》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。
  • 58、粪便隐血试验: 临床常用的化验方法之一。用化学试验来检测粪便中微量的、肉眼看不到的血液。正常结果为阴性。阳性者可见于胃肠道出血等。试验前几天如进食过含叶绿素食物、动物血以及含铁药物等,亦可出现假阳性。
  • 59、苕溪渔隐丛话: 词语解释⒈  诗话集。南宋胡仔撰。共一百卷。以人物年代为序,引录丰富的文学史料,对后世有较大影响。
  • 60、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: 词语解释⒈  见:同“现”;显:显现。极隐秘、极细微之处没有不显现出来的。
  • 61、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: 词语解释⒈  探:寻求,探测;赜:幽深玄妙;索:搜求;隐:隐秘;致:招致。探究深奥的道理,搜索隐秘、深远的问题。

隐结尾的词语

更多
  • 1、哀隐:犹恻隐。
  • 2、安隐:安稳。安定;平静。安稳。平安。
  • 3、豹隐:比喻隐居山林。
  • 4、卑隐: (地位)微贱而不显达。
  • 5、蔽隐: 1.掩盖。 2.隐藏;遮掩。
  • 6、避隐: 1.遮蔽;隐蔽。 2.避世隐居。 3.回避躲藏。 4.避忌隐瞒。
  • 7、闭隐:犹隐晦。不清楚,不明显。
  • 8、逋隐:指隐士。
  • 9、惭隐: 1.亦作"惭隐"。 2.羞惭隐瞒。
  • 10、恻隐: 恻隐cèyǐn (1) 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。即同情 例 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 英 compassion;pity
  • 11、冲隐:谓高深奥秘。
  • 12、充隐:冒充的隐士。
  • 13、词隐: 1.文词隐曲。 2.词学的隐秘。
  • 14、赐隐:赐予隐居之地。
  • 15、慈隐:慈爱。
  • 16、遁隐: 1.亦作"遁隐"。 2.犹隐藏。 3.遁世隐居。
  • 17、遏隐:遮掩;掩盖。
  • 18、恩隐: 1.犹恩私。
  • 19、费隐: 1.谓政治主张不同则隐居不仕。语本《礼记.中庸》:"君子之道,费而隐。"郑玄注:"言可隐之节也。费犹佹也,道不费则仕。"孔颖达疏:"言君子之人,遭值乱世,道德违费,则隐而不仕;若道之不费,则当仕也。"
  • 20、伏隐:藏匿;隐居。
  • 21、复隐: 1.谓相互包蕴隐含。
  • 22、孤隐:独自隐居。
  • 23、归隐: 归隐guīyǐn (1) 回到民间或故乡隐居 例 归隐故园 英 live in seclusion
  • 24、函隐:掩盖,隐匿。
  • 25、轰隐:象声词。形容众车声。
  • 26、硡隐:形容鼓声宏大。
  • 27、訇隐:巨大的声响。
  • 28、怀隐: 1.谓知而不言,言而不尽。
  • 29、讳隐:回避隐瞒。
  • 30、假隐:封建时代称以归隐为名,而实为欺世盗名的所谓隐士及其行为。
  • 31、奸隐: 1.犹奸伏。指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。
  • 32、嗟隐:叹惜哀痛。
  • 33、旧隐: 1.旧时的隐居处。 2.昔日的隐士。
  • 34、抗隐: 谓清高隐遁。
  • 35、宽隐:宽厚恻隐。
  • 36、吏隐: 1.谓不以利禄萦心,虽居官而犹如隐者。 2.山名。一名洼尊山。在浙江省缙云县。
  • 37、禄隐: 禄隐lùyǐn (1) 隐于官禄之中 英 concealed in officials' salary
  • 38、鹿隐:指东汉庞德公隐居鹿门山事。
  • 39、沦隐:隐遁;埋没。
  • 40、瞒隐:犹隐瞒。
  • 41、农隐:谓务农隐居。
  • 42、砰隐:形容声音宏大。
  • 43、硼隐:声音宏大响亮。
  • 44、駍隐:车骑声。
  • 45、僻隐: 1.谓冷僻幽隐而不易见。
  • 46、瓶隐:传说能隐入瓶中的仙人。
  • 47、欺隐:欺骗隐瞒。
  • 48、潜隐: 1.亦作"潜隐"。 2.潜藏;隐藏。 3.隐居。
  • 49、樵隐: 樵夫隐士。
  • 50、琴隐:古琴上的装饰。
  • 51、仁隐:仁爱恻隐。
  • 52、容隐:包庇隐瞒。
  • 53、射隐: 1.审察隐微难知的事情。 2.猜测隐语。
  • 54、深隐: 1.深深隐藏。 2.偏僻隐蔽。 3.深奥隐晦,不易理解。
  • 55、仕隐: 1.出仕和退隐。 2.旧谓居官而不亲公务。
  • 56、诗隐:隐居的诗人。
  • 57、殊隐: 不同的精微含义。
  • 58、私隐:犹隐私。
  • 59、廋隐:隐私;隐情。
  • 60、索隐: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。 对古籍的注释考证。
  • 61、逃隐: 1.逃避隐匿。
  • 62、韬隐:隐藏不露。
  • 63、惕隐:辽官名。
  • 64、退隐: 辞官隐居。 后退隐没;消失。
  • 65、刓隐: 谓因磨损而模糊不清。
  • 66、微隐:精深而隐秘。
  • 67、卧隐:指隐居。
  • 68、窝隐:窝藏。
  • 69、雾隐:谓退藏避害。
  • 70、习隐: 1.《庄子.齐物论》:"南郭子綦隐机而坐,仰天而嘘,荅焉似丧其耦。"后因以"习隐"谓习学隐遁,有超然物外,忘情一切之意。
  • 71、显隐:显现与隐没。
  • 72、偕隐:一起隐居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四年》:"其母曰:'能如是乎?与女偕隐。'"后代诗文中"偕隐"一语,是用东汉鲍宣桓少君夫妇同归乡里的典故。
  • 73、谐隐:犹言微言讽喻。
  • 74、恤隐:谓怜悯百姓的穷苦。
  • 75、徇隐:徇私隐瞒。
  • 76、狥隐:犹狥蔽。
  • 77、岩隐: 1.山岩幽深偏僻。 2.隐居山中。
  • 78、掩隐: 掩隐yǎnyǐn (1) 遮蔽 英 hide from view
  • 79、医隐:退隐为医的人。
  • 80、依隐: 1.依据;凭借。 2.对政事既有所近,又无为如隐,谓依违于政事和隐居之间。
  • 81、抑隐:手指按笛孔之貌。
  • 82、阿隐: 1.庇护隐瞒。
  • 83、秘隐: 1.谓珍藏而未为人知者。 2.隐密。
  • 84、辟隐: 1.避世隐居。
  • 85、屏隐:犹退避。
  • 86、侧隐:隐居。
  • 87、朝隐:旧谓虽居位在朝﹐而淡泊恬退与隐居无异。
  • 88、沈隐: 亦作“沉隐”。 隐晦不明显。 深沉。 幽深。
  • 89、大隐: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。 指真正的隐士。
  • 90、地隐:谓隐居于偏僻之地。
  • 91、二隐: 二隐士。指南朝·齐·臧荣绪与关康之。
  • 92、发隐: 1.揭开某种隐秘的事物。 2.指一种阐发隐奥的文体。
  • 93、干隐: 参见:干隐 ,干隐
  • 94、高隐:隐居。南朝梁阮孝绪着有《高隐传》。
  • 95、还隐:归隐。
  • 96、画隐:谓以画自隐,不求仕进。
  • 97、回隐:回避,隐藏。
  • 98、交隐:谓互不了解。
  • 99、酒隐:谓因不得志而寄情于酒。亦指这样的人。
  • 100、灵隐: 1.山名。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﹐一名武林﹐又名灵苑﹐又称仙居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谓许由﹑葛洪曾隐于此。山最高处曰北高峰﹐与南高峰号"双峰插云"﹐为西湖十景之一。山东南有飞来峰﹐山麓有灵隐寺。 2.指灵隐寺。
组词大全为您提供隐组词,隐的组词,隐字怎么组词,隐字能组哪些词语,找到用隐字组词的组词,其中隐字在开头的组词有332个,隐字在中间的组词有61个,隐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80个。
  • 拼音yǐn
  • 注音ㄧㄣˇ,ㄧㄣˋ
  • 笔划11
  • 繁体
  • 五笔BQVN
  • 五行

基本释义

动词(1) 藏匿;隐蔽隐,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隐,微也。——《尔雅》隐五刃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。注:“隐藏也。”则事可以隐定。隐忌雍蔽之人。——《荀子·致仕》。注:“隐,亦蔽也。”桓公管仲虽善匿,弗能隐矣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。注:“隐,蔽也。”则盘纡隐深。——《文选·嵇康·琴赋》。注:“隐,幽深邃也。”昔帝鸿氏有不才子,掩义隐贼,好行凶德。——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故隐居屠间。——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可以隐形。——三国魏· 邯郸淳《笑林》日月隐耀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各隐卷底。——明· 魏学洢《核舟记》(2) 又如:隐占身体(隐藏、掩护自己真实面目);隐遁(隐藏);隐谋(隐密计划);隐秀(隐藏智慧,不露锋芒或才华);隐候(在暗处等待);隐耀(隐藏光辉,隐藏身体。比喻才华不外露);隐身术(古代方士所隐蔽自己身形而使他人不可见的一种法术);隐冒(隐匿冒充);隐翳(掩蔽;遮蔽);隐掩(遮蔽掩护)(3) 隐瞒父为子隐,子为父隐。——《论语·子路》上以无隐。——宋· 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(4) 又如:隐欺(隐瞒欺骗);隐情(隐瞒情况);隐拒(隐瞒抵赖);隐忍(忍耐,不露真情)(5) 隐测,审度又隐实户口,料出无名万余人,以充军实。——《晋书·庾冰传》(6) 又如:隐心(审度);隐实(查证落实;核实)(7) 怜悯隐其无罪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(8) 又如:隐恤(哀怜抚恤);隐恻(恻隐,同情怜惜);隐痛(内心深感苦痛);隐爱(恻隐疼爱);隐愍(怜悯);隐亲(怜悯抚恤)(9) 隐逸不出隐者也。——《论语·微子》反国而隐焉。——明· 顾炎武《复庵记》(10) 又如:隐辟(隐退回避);隐静(避世隐居);隐学(隐居避世,读书自娱);隐吏(退隐的官吏);隐相(深居简出,不露面)(11) 塞,堵塞士不隐塞,庶人不数罟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鱼丽》(12) 又如:隐塞(堵塞)(13) 隐没;熄灭隐武事,行文道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隐武行文。——《春秋繁露·五行变救》日斜光隐见,风还影合离。——南朝· 梁简文帝《咏栀子花》(14) 又如:隐形(隐没形体);隐灭(隐没消失);隐微(隐约细微);隐显(隐没与显现);隐息(休止);隐忽(时隐时现)形容词(1) 精深;微妙《春秋》推见至隐,《易》本隐之以显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论》《谷梁》简约而隐要,宜存于世。——《宋书·礼志一》(2) 又如:隐要(精深简要);隐训(诡僻的训释);隐书(旨意隐秘之书);隐略(隐晦粗略);隐奥(隐晦深奥)(3) 用同“稳”(wěn)。安稳;稳定隐练职位。——汉《荡阴令张迁表颂》即便求隐。——汉《李翕析里桥輔阁颂》(4) 又如:隐坐(稳坐;安坐)(5) 威重的样子,深沉稳重鲜之为人通率,在 高祖坐,言无所隐,时人甚惮焉。而隐厚笃实,瞻卹亲故。——《宋书·郑鲜之传》(6) 又如:隐冥(深沉含蓄);隐厚(稳重忠厚);隐隐桓桓(威武的样子);隐重(威重)(7) 宏大 。如:隐虹(长虹)(8) 忧伤;疾苦 。如:隐隐遑遑(忧愁不妥的样子)(9) 穷困 。如:隐民(穷人,穷困的人民)(10) 幽静 。如:隐舍(隐居的房舍);隐秀(幽雅秀丽)(11) 殷盛尔乃邑居隐账。——左思《蜀都赋》(12) 又如:隐赈(富庶繁盛);隐蔼(茂盛的样子)名词(1) 矮墙逾隐而待之。——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(2) 痛苦;疾苦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。——《国语》(3) 隐居的人贪夫殉身,圣亦保之;烈士殉名,隐亦好之。——王闿运《邹汉勋传》(4) 又如:隐佚(隐逸者)(5) 隐语齐威王之时喜隐。——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(6) 隐衷,隐情孤癖之隐。——清· 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(7) 通“櫽”。櫽栝,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故遂隐栝。——何休《公羊经传解诂序》夫弃隐栝之法。——《韩非子·难势》训考量隐栝。——《后汉书·邓训传》(8) 姓副词暗暗地隐中胸怀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 [查看更多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