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乘
拼音:yī chéng
注音:一 ㄔㄥˊ
词性: 数量词

一乘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佛教语。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。

古时一车四马谓乘,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。

 见“一佛乘 ”。

表数量。用于马、车、轿子等。

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古时一车四马谓乘,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。

《管子·乘马》:“一乘者,四马也。”
《仪礼·既夕礼》:“翭矢一乘,骨鏃短卫。”
郑玄注:“四矢曰乘。”

⒉ 表数量。用于马、车、轿子等。

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使祝鼃寘戈於车薪以当门,使一乘从公孟以出。”
《汉书·马援传》:“赐援兵车一乘,朝见位次九卿。”
《新唐书·陆长源传》:“吾祖罢魏州,有车一乘,而图书半之,吾愧不及先人。”
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三回:“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轿并自己新作全副执事送来。”
京剧《锁麟囊》第十三场:“那日春秋亭中避雨,就是你一乘花轿,还有第二?”

⒊ 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。按,方六里,即六里见方,亦即三十六平方里。

《管子·乘马》:“方六里,一乘之地也;方一里,九夫之田也。”

⒋ 佛教语。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。 《法华经》首倡此说。乘,指车乘,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。我国佛教宗派如华严宗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。参见“一乘显性教”。

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:“十方佛土之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説。”
唐玄奘《谢敕赉经序启》:“搜扬三藏,尽龙宫之所储;研究一乘,穷鷲岭之遗旨。”
唐白居易《爱咏诗》:“辞章讽咏成千首,心行归依向一乘。”

网络解释:

一乘

  • 一乘,词语,意为:物之四数;表数量,用于马、车、轿子等;方六里为一乘之地;佛教语,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。
  • 《法华经》首倡此说。乘,指车乘,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。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:“十方佛土之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。” 唐 玄奘 《谢敕赉经序启》:“搜扬三藏,尽龙宫之所储;研究一乘,穷 鷲岭 之遗旨。” 唐 白居易 《爱咏诗》:“辞章讽咏成千首,心行归依向一乘。”我国佛教宗派如 华严宗 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。参见“ 一乘显性教 ”。
    • 1、后引申作量词,用以计算兵车,一车四马为一乘
    • 2、梁栋换了身汉人的衣饰便上了街,寻杠房觅了一乘二人抬的小轿,吩咐一声“西湖!”。
    • 3、所以融五行而化阴阳,以至道法两忘,有无不立,十月霜飞,身外有身,极往知来,归于真如大觉之地,即佛祖所谓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最上一乘之大道也。
    • 4、一乘以一等于一心一意,二乘以五等于十全十美,三乘以八等于今天,祝你年年有今日,岁岁有今朝,快快乐乐,健健康康,幸福平安,三八妇女节快乐!
    • 5、羲与妻贾氏共载,诣子妇卓孔宁家,道次忽逢白鹿车一乘、青龙车一乘、白虎车一乘,从数十骑,皆是朱衣仗节,方饰带剑,辉赫满道。
    • 6、一乘客称,幸而是周末,否则对于交通影响更大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GLL

    (1)(数)数目;最小的正整数。

    (2)(形)同一:~视同仁|咱们是~家人|咱们~路走|这不是~码事。

    (3)(形)另一:番茄~名西红柿。

    (4)(形)全;满:~冬|~生|~路平安|~屋子人|~身的汗。

    (5)(形)专一:~心~意。

    (6)(副)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;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

    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~歇|笑~笑。

    b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:歇~歇|笑~笑。

    c)用在动词之后;动量词之前。

    (7)(副)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;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结果):~跳跳了过去|~脚把它踢开。

    (8)(副)一旦;一经:~失足成千古恨。

    (9)(助)〈书〉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:~何速也|为害之甚;~至于此!

    (10)(名)初次,第一次。

    • 拼音chéng,shèng
    • 注音ㄔㄥˊ,ㄕㄥˋ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TUXV
    • 五行

    chéng

    1.  骑,坐:乘马。乘车。乘客。乘警。

    2.  趁着,就着:乘便。乘机(趁着机会)。乘势。乘兴(xìng)。因利乘便。

    3.  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:乘法。乘幂()。乘数。

    4.  佛教的教派或教法:大乘。小乘。上乘。下乘。

    5.  姓。

    shèng

    1.  古代称兵车,四马一车为一乘:乘舆。千乘之国。

    2.  古代称四为乘:乘矢。乘壶。“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”。

    3.  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“乘”,后通称一般的史书:史乘。野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