蔽晦
拼音:bì huì
注音:ㄅ一ˋ ㄏㄨㄟˋ

蔽晦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1.犹蒙蔽。 2.谓受蒙蔽而昏暗。 3.隐覆晦涩。

引证解释:

⒈ 犹蒙蔽。

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奉阳君相,专权擅势,蔽晦先王,独制官事。”
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蔽晦君之聪明兮,虚惑误又以欺。”

⒉ 谓受蒙蔽而昏暗。

《汉书·五行志下之上》:“管仲既死, 桓德日衰,天戒若曰,伯道将废…… 桓公不寤,天子蔽晦。”
颜师古注:“被掩蔽而暗也。”

⒊ 隐覆晦涩。

清方苞《书<陈氏集说补正>后》:“余少治《戴记》,见陈氏《集説》,於《记》之本指,时有未达而反以蔽晦之者,及得徐司寇所刻《集説补正》,而惑之解者过半。”
清邵懿辰《赠陈艺叔序》:“方乾隆中,俗学横流,其聪明杰魁之士,相劘而为考证行末之务,名治经而经日以蔽晦。”

网络解释:

蔽晦

  • 蔽晦是一个汉语词语,
  • 拼音是:bì huì
  • 基本解释:是指蒙蔽或受蒙蔽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ㄅㄧˋ
    • 笔划1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UMT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遮盖:遮~|掩~|隐~。

    (2)(动)概括:一言以~之。

    • 拼音huì
    • 注音ㄏㄨㄟˋ
    • 笔划1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JTXU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夏历每月的末一天:~朔。

    (2)(形)昏暗;不明显:~涩|隐~。

    (3)(名)夜晚:风雨如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