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苋
拼音:yě xiàn
注音:一ㄝˇ ㄒ一ㄢˋ

野苋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即细苋。野生的苋菜,人可食,多作饲料。又名猪苋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即细苋。野生的苋菜,人可食,多作饲料。又名猪苋。

唐杜甫《种莴苣》诗:“野莧迷汝来,宗生实於此。”
宋陆游《园蔬荐村酒戏作》诗:“菹有秋菰白,羹惟野莧红。”
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菜二·苋》﹝集解﹞:“颂曰:‘细莧俗谓之野莧,猪好食之,又曰猪莧。’莧竝三月撒种,六月以后不堪食……细莧即野莧也。”

网络解释:

野苋

  • 野苋又称凹头苋,一年生草本,茎伏卧而上升,从基部分枝,淡绿色或紫红色。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生在田野、人家附近的杂草地上。生在田野、人家附近的杂草地上。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欧洲、非洲北部及南美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ㄧㄝˇ
    • 笔划1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JFCB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野外:~地|~外。

    (2)(名)界限:视~。

    (3)(名)指不当政的地位:在~|下~。

    (4)(形)不是人所饲养或培植的(动物或植物):~花|~草|~兽。

    (5)(形)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~蛮|粗~|撒~。

    (6)(形)不受约束:~性|玩~了。

    • 拼音xiàn
    • 注音ㄒㄧㄢˋ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MQB
    • 五行

    (名)苋菜;一年生草本植物;开绿白色小花;茎叶都可以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