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zhōng yōng |
注音: | ㄓㄨㄥ ㄩㄥ |
词性: | 形容词 |
中庸的意思
词语解释:
中庸
(1) 儒家的道德标准,待人接物不偏不倚,调和折中
(2) 见“四书”
(3) 德才平常;中材
引证解释:
⒈ 儒家的政治、哲学思想。主张待人、处事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。
引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”
何晏集解:“庸,常也,中和可常行之道。”
唐柳宗元《祭吕衡州温文》:“洎乎获友君子,乃知适於中庸,削去邪杂,显陈直正。”
明姚士麟《见只编》卷中:“但恐违中庸,行怪不可率。”
李大钊《民彝与政治》:“判其曲直,辨其诚伪,校其得失,衡其是非,必可修一中庸之道。”
⒉ 指平庸、妥协、保守、不求上进。
引鲁迅《华盖集·通讯》:“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,而最普通的,第一是听天任命,第二就是中庸。”
⒊ 中等;平常。
引《荀子·王制》:“元恶不待教而诛,中庸民不待政而化。”
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教子》:“上智不教而成,下愚虽教无益;中庸之人,不教不知也。”
唐刘知几《史通·品藻》:“上智、中庸等差有叙。”
⒋ 指中等、平庸的人。
引《文选·贾谊<过秦论>》:“材能不及中庸。”
李善注:“言不及中等庸人也。”
《晋书·高光传论》:“下士竞而文,中庸静而质。”
清俞樾《茶香室续钞·三阶》:“言人有三等,贤、愚、中庸。”
国语词典:
待人处事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。
如:「人到中年,身材也中庸起来。」
词语翻译
网络解释:
中庸 (汉语词语)
- 1、他的做事原则是不离中庸之道,所以无大成就。
- 2、新闻记者要坚持不偏不倚、公正客观的“中庸之道”。
- 3、凡事应该讲求中庸之道,过犹不及,于事无益。
- 4、“做人稳稳重重,讲求中庸之道,明哲保身”是马鸿宾的处世哲学。
- 5、不尊德性,则学问从而不道;不致广大,则精微无所立其诚;不极高明,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。
- 6、在论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,朴槿惠引用《中庸》“君子之道,譬如行远必自迩,譬如登高必自卑”,说国家之间的相处需要君子之道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zhōng,zhòng
- 注音ㄓㄨㄥ,ㄓㄨㄥˋ
- 笔划4
- 繁体中
- 五笔KHK
- 五行火
zhōng
1. 和四方、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:中心。当(dàng)中。中原。中华。
2. 在一定范围内,里面:暗中。房中。中饱。
3.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辍(中途停止进行)。中等。中流砥柱。
4.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:在研究中。
5. 特指“中国”:中式。中文。
6. 适于,合于:中看。
zhòng1. 恰好合上:中选。中奖。中意(会意,满意)。
2. 受到,遭受:中毒。中计。
3. 科举考试被录取:中举。中状元。
与中庸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