痈肿
拼音:yōng zhǒng
注音:ㄩㄥ ㄓㄨㄥˇ

痈肿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痈疽脓肿。

引证解释:

⒈ 痈疽脓肿。

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营气不从,逆於肉理,乃生痈肿。”
汉王充《论衡·感虚》:“夫山崩壅河,犹人之有痈肿,血脉不通也。”

国语词典:

脓疮。即恶性肿毒。

网络解释:

痈肿

  • 痈肿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,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。
    • 1、治吐血,咳血,衄血,便血,血痢,崩漏,症瘕,产后血晕,恶露不下,跌扑瘀血,外伤出血,痈肿疼痛。
    • 2、有健脾利湿的功效,主治脾胃虚弱、纳少无力、痢疾、便血、水肿、淋证、痈肿、溃疡。
    • 3、主治痢疾,便血,水肿,淋病,痈肿,溃疡,脾胃虚弱,糖尿病,气管炎,哮喘以及乳汁缺少等症。
    • 4、雄黄有解毒杀虫,燥湿祛痰之效,用于痈肿疔疮,蛇虫咬伤,虫积腹痛,惊痫,疟疾。 
    • 5、绿豆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,心、胃热盛及痈肿、丹毒等证,对砒石、巴豆、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,大量饮服绿豆,均有解救作用。
    • 6、石针是古代的一种医疗器,用石头磨制而成,可以治疗痈肿疽疱,排除脓血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yōng
    • 注音ㄩㄥ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UEK
    • 五行

    (名)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;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:~疽|肠~|养~成患。

    • 拼音zhǒng
    • 注音ㄓㄨㄥˇ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EKHH
    • 五行

    皮肤、黏膜或肌肉等组织由于局部循环发生障碍、发炎、化脓、内出血等原因而浮胀或突起: 浮~。 红~。 脓~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