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晋
拼音:sān jìn
注音:ㄙㄢ ㄐ一ㄣˋ

三晋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战国时赵﹑韩﹑魏三国的合称。赵氏﹑韩氏﹑魏氏原为晋国大夫,战国初,分晋各立为国,故称。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﹑北部,河北省南部﹑中部。后"三晋"又为山西省别称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战国时赵、韩、魏三国的合称。 赵氏、韩氏、魏氏原为晋国大夫, 战国初,分晋各立为国,故称。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、北部, 河北省南部、中部。后“三晋”又为山西省别称。

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三晋合而秦弱,三晋离而秦强,此天下之所明也。”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:“孝公十二年, 韩、赵、魏灭智伯,分其地。 三晋强。”
唐崔曙《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》诗:“三晋云山皆北向,二陵风雨自东来。”
明于谦《暑月将自太行巡汴》诗:“三晋衝寒到, 中州冒暑回。”
陈去病《自阳高县抵大同》诗:“云軿飞处射晴光, 三晋云山接大荒。”

国语词典:

春秋末年,韩、赵、魏三卿分晋,至战国周威烈王正式命韩、赵、魏为诸侯,称为「三晋」。

网络解释:

三晋

  • 三晋有两种意思: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、魏国、韩国三国的合称,作为地理名词指赵、魏、韩三国故地。二是指山西省。
  • 赵氏 、 韩氏 、 魏氏原为晋国六卿, 公元前453年,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,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,前403年,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,史称“三家分晋”,因此,在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等书中,将赵、魏、韩三国合称为三晋,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、河南省中部北部、 河北省南部中部。现在三晋统指山西。
    • 1、放眼三晋大地,龙腾虎跃,叠翠流金。
    • 2、横下一条心,闯出一条路,让科技创新在三晋大地善始善终,善做善成。
    • 3、美乘秋风来,潮涌黄土地,精彩怒放,礼花飞扬;心映中秋月,睿智生妙香,情意浓浓,安得咏章;为友贺中秋,放眼皆灵秀,时代三晋,满堂芬芳;共谱新篇章,献青春力量,转发朋友,亘。 
    • 4、晋西南的天空渐渐的为夜幕所笼罩,日间的狂风骤雨给三晋大地的黄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    • 5、河北路成,则三晋之辙接於井陉,关陇之骖交於洛口;自河以南,则东引淮、吴,南通湘、蜀,万里声息,刻期可通。
    • 6、酒店聘请名厨主理,菜系以新派粤菜、川菜为主,另有阳光音乐海鲜火锅广场,海纳三晋名菜,菜肴特色别一格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sān
    • 注音ㄙㄢ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DGGG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量)数目;二加一后所得。

    (2)(量)表示多数或多次:~番五次。

    • 拼音jìn
    • 注音ㄐㄧㄣˋ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GOGJ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进:晋级。晋升。晋谒(进见)。

    2.  中国周代诸侯国名。

    3.  中国山西省的别称:晋剧。

    4.  中国朝代名:西晋。东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