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míng jīng |
注音: | ㄇ一ㄥˊ ㄐ一ㄥ |
明经的意思
词语解释:
2.汉 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隋炀帝 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宋 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恉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清 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
3.明 清 对贡生的尊称。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 陆氏 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 石门 隋岑庵 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
引证解释:
⒈ 通晓经术。
引《汉书·刘向传》:“更生年少於望之、堪,然二人重之,荐更生宗室忠直,明经有行,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。”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五》:“漯水又东逕汉徵君伏生墓南,碑碣尚存,以明经为秦博士。 秦坑儒士, 伏生隐焉。”
宋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夏侯胜以明经取青紫语门人,臣尝鄙之,何敢復以此耸诱其徒。”
⒉ 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。 隋炀帝置明经、进士二科,以经义取者为明经,以诗赋取者为进士。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,明经始废。参阅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一》、《文献通考·选举四》、 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明经》。
引梁启超《变法通议·论科举》:“今请杂取前代之制,立明经一科,以畅达教恉,阐发大义,能以今日新政,证合古经者为及格。”
⒊ 明清对贡生的尊称。
引《醒世恒言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》:“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,好色身亡,把孩子严加教诲。后来明经出仕,官为别驾之职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八回:“此位是石门隋岑庵先生,是老明经。”
国语词典:
明于经术。
网络解释:
明经
- 1、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。
- 2、花费数百元买一本书,便可以获得别人的聪明经验。然而,假如你全盘模仿,不加思考,那有时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- 3、本发明经大豆田间药效小区试验,对于防治苗期害虫危害提高保苗率有很的效果。
- 4、结果:针刺足阳明经的四白、内庭穴对胃蠕动功能有特异性影响。
- 5、肩井穴是为手、足少阳经,足阳明经,阳维脉的交会穴,多数乳腺增生患者在此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。
- 6、刘梓明有一颗强大的内心,寸头的刘梓明经常自诩,帅不帅看寸头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míng
- 注音ㄇㄧㄥˊ
- 笔划8
- 繁体明
- 五笔JEG
- 五行水
1. 亮,与“暗”相对:明亮。明媚。明净。明鉴(a.明镜;b.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;c.明察)。明灭。明眸。明艳。明星。明珠暗投(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,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)。
2. 清楚:明白。明显。明晰。明了。明确。明朗。
3. 懂得,了解:明哲保身。不明事理。深明大义。
4. 公开,不隐蔽:明说。明讲。明处。
5. 能够看清事物:明察秋毫。耳聪目明。眼明手快。
6. 睿智:英明。贤明。明君。
7. 视觉,眼力:失明。
8. 神灵,泛指祭神供神之物:明器(殉葬用的器物,亦作“冥器”)。
9. 次(专指日或年):明日。明年。
10. 中国朝代名:明代。
11. 姓。
- 拼音jīng,jìng
- 注音ㄐㄧㄥ
- 笔划8
- 繁体經
- 五笔XCAG
jīng
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~纱。~线。
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~脉。~络。
3.经度:东~。西~。
4.经营;治理:~商。整军~武。
5.上吊:自~。
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~常。不~之谈。
7.经典:本草~。佛~。念~。十三~。
8.月经:行~。~血不调。
9.姓。
10.经过:~年累月。几~周折。这件事是~我手办的。~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
11.禁(jīn)受:~不起。~得起考验。
jìng1.动词: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经纱。
与明经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