响胡芦
拼音: | xiǎng hú lú |
注音: | ㄒ一ㄤˇ ㄏㄨˊ ㄌㄨˊ |
响胡芦的意思
词语解释:
1.亦作"响葫芦"。 2.玩具名。口吹时声如"不登",故亦谓之"不镫"。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响葫芦”。玩具名。口吹时声如“不登”,故亦谓之“不鐙”。
引《续文献通考·乐》引清魏坤《倚晴阁杂钞》:“响胡芦,小儿口啣,嘘吸成声,俗名‘倒掖气’。”
清孙廷铨《颜山杂记·物产》:“凡为鼓璫,先得胡芦旋,烧其底而四流之,以均其薄,欲平而不平,使微槓焉。以随气之动乃得鸣。鼓璫者,响葫芦也。”
字义分解
- 拼音xiǎng
- 注音ㄒㄧㄤˇ
- 笔划9
- 繁体響
- 五笔KTMK
- 五行水
(1)(名)回声。~应|影~。
(2)(动)发出声音:铃声~了。
(3)(动)使发出声音:~枪|~锣。
(4)(形)响亮:号声真~。
(5)(名)声音:声~|~动。
- 拼音hú
- 注音ㄏㄨˊ
- 笔划9
- 繁体鬍
- 五笔DEG
- 五行土
(1)(名)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:~人。
(2)(形)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(东西);也泛指来自国外的(东西):~琴|~桃|~椒。
(3)姓。
(4)(副)表示随意乱来:~闹|~说。
(5)(代)〈书〉疑问词;为什么;何故:~不归?
(6)(名)胡子:~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