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苏
拼音:pú sū
注音:ㄆㄨˊ ㄙㄨ

蒲苏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1.长矛。 2.扶疏。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。

引证解释:

⒈ 长矛。

唐韩愈《南山诗》:“杉篁咤蒲苏,杲耀攒介胄。”

⒉ 扶疏。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。

《公羊传·宣公六年》“子某时所食活我於暴桑下者也” 汉何休注:“暴桑,蒲苏桑。”
陈立义疏:“《易林》:‘扶疏条桃,长大茂盛。’扶疏,即蒲苏。”

网络解释:

蒲苏

  • 蒲苏是一个汉语词汇,拼音是pú sū ,指长矛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ㄆㄨˊ
    • 笔划1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IGY
    • 五行

    [ pú ]

    1. 多年生草本植物,生池沼中,高近两米。根茎长在泥里,可食。叶长而尖,可编席、制扇,夏天开黄色花(亦称“香蒲”):蒲黄(蒲的花粉)。蒲棒。蒲草。蒲绒。蒲扇。

    2. 指“菖蒲”:蒲节。蒲月(指农历五月)。

    3. 庵,用草盖的圆形屋。

    4. 古同“匍”,匍伏。

    5. 姓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ㄙㄨ,ㄙㄨˋ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蘇、囌
    • 五笔ALWU

    [ sū ]

    1. 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

    2. 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

    3. 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

    4. 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

    5. 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

    6. 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

    7. 姓。

    8. 见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