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词吐气
拼音:chū cí tǔ qì
注音:ㄔㄨ ㄘˊ ㄊㄨˇ ㄑ一ˋ
词性: 成语

出词吐气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犹谈吐。

引证解释:

⒈ 犹谈吐。

宋苏轼《送水丘秀才序》:“水丘仙夫,治六经百家説为歌诗,与扬州豪俊交游,头骨磽然,有古丈夫风。其出词吐气,亦往往惊世俗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高赞又问起家世, 钱青一一对答,出词吐气,十分温雅。”

网络解释:

出词吐气

  • 出词吐气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chū cí tǔ qì,指谈吐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chū
    • 注音ㄔㄨ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BMK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从里面走向外面:~来|~席。

    (2)(动)超出。

    (3)(动)往外拿:~主意。

    (4)(动)出产、产生、发生:~问题。

    (5)(动)发出:~汗。

    (6)(动)显露:~名。

    (7)(动)显得量多:不~数。

    (8)(动)支出:~纳。

    (9)(名)〈方〉跟“往”连用;表示向外:快往~走。(量)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;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:一~戏。(动)用在动词后;表示动作从里往外:跑~大门。(动)用在动词后;表示动作完成。含有从隐蔽到显露或从无到有的意思:做~成绩。(助)用在形容词后;表示超出:快往~走。(量)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;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ㄘˊ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NGK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:~语。

    (2)(名)说话或诗歌、戏剧、文章中的语句:歌~。

    (3)(名)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;由五、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。形成于唐代;盛行于宋代。

    • 拼音tǔ,tù
    • 注音ㄊㄨˇ,ㄊㄨˋ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KFG
    • 五行

    1.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:吐痰。吞吐。吐刚茹柔(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;喻欺软怕硬)。

    2. 放出,露出:高粱吐穗。吐故纳新。

    3. 说出:吐话。一吐为快。

    1.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:呕吐。上吐下泻。

    2.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:吐还不义之财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ㄑㄧˋ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NB

    (1)(名)气体:毒~|煤~|沼~。

    (2)(名)特指空气:~压。

    (3)(名)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:天~|~候|~象|秋高~爽。

    (4)(名)气息:没~了|上不来~。

    (5)(名)味:香~|臭~。

    (6)(名)人的精神状态:勇~|朝~。

    (7)(名)人的作风习气:官~|娇~。

    (8)(动)生气;发怒:~人。

    (9)(名)欺压:再也不受资本家的~了。

    (10)(动)使人生气:你别~我。

    (11)(名)中医指人体内能使各器官正常地发挥机能的原动力:元~。

    (12)(名)中医指某种病象:你别~我。(名)欺压

    (13)(名)欺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