疏朴
拼音: | shū pǔ |
注音: | ㄕㄨ ㄆㄨˇ |
疏朴的意思
词语解释:
1.亦作"疎朴"。 2.见"疏朴"。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疏朴”。亦作“疎朴”。亦作“疎朴”。
⒉ 粗略。
引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古人之文,宏材逸气,体度风格,去今实远。但缉缀疎朴,未为密緻耳。”
《文献通考·经籍十六》:“《玉篇》三十卷…… 陈氏曰:大约本《説文》,以后汉反切音未备,但云读如某,其反切皆后人所加,多疎朴脱误。”
⒊ 简朴。亦作“疎朴”。见“疏朴”。
引隋江总《摄山栖霞寺碑》:“山情率易,野製疏朴。”
清章学诚《文史通义·与胡雒君论文》:“专工诗者不能不作散语……散语率多古拙疏朴。”
清恽敬《上举主笠帆先生书》:“本朝作者如林,其得正者, 方灵皋为最,下笔疎朴而有力。”
网络解释:
疏朴
字义分解
- 拼音shū
- 注音ㄕㄨ
- 笔划12
- 繁体疏
- 五笔NHYQ
- 五行金
(1)(动)清除阻塞使通畅;疏通
(2)(形)事物之间距离远;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:~林|~星。
(3)(形)关系远;不亲近;不熟悉:~远|生~。
(4)(动)疏忽:~于防范。
(5)(形)空虚:志大才~。
(6)(动)分散;使从密变稀:~散。
(7)姓。
(8)(名)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;条陈:上~。
(9)(名)古书的比“注”更详细的注解;“注”的注:《十三经注~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