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bào pú |
注音: | ㄅㄠˋ ㄆㄨˊ |
抱璞的意思
词语解释: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抱玉”、“抱璧”。
引春秋时, 楚人卞和献璞玉于厉王,玉工说:“石也。”
见《韩非子·和氏》。后因以“抱璞”喻怀才不遇。 汉东方朔《七谏》:“和抱璞而泣血兮,安得良工而剖之。”
《晋书·应詹传》:“四门开闢,英彦鳧藻,收春华於京輦,採秋实於巖藪,而泓抱璞荆山,未剖和璧。”
明梅鼎祚《玉合记·赠处》:“双璧产荆山,望如虹,气如烟,悠悠抱璞空流怨。”
郁达夫《杂感》诗之一:“俊逸灵奇宰相才, 卞和抱璞古今哀。”
汉王充《论衡·讲瑞》:“美玉隐在石中, 楚王 、令尹不能知,故有抱玉泣血之痛。”
宋梅尧臣《汝南江邻几云鄎南并淮浮光山有张隐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辄次其韵》:“且奉采兰养,应无抱玉啼。”
明何景明《种麻篇》:“断金俟同志,抱玉难自宣。”
明王錂《春芜记·说剑》:“自笑投珠,谁怜抱璧双刖。”
⒉ 战国齐宣王欲用颜斶,斶辞曰:“夫玉生於山,制则破焉,非弗宝贵矣,然大璞不完;士生乎鄙野,推选则禄焉,非不得尊遂也,然而形神不全。
引斶愿得归。”
见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。后因以“抱璞”指保持本色,不为爵禄所惑。 汉蔡邕《释诲》:“僕不能参迹于若人,故抱璞而优游。”
宋王禹偁《圣人无名赋》:“惟澹惟默,固抱璞以含章;不识不知,岂命氏而考姓。”
国语词典:
相传战国楚人卞和献玉璞于楚厉王,因玉工视以为石而非玉,故王以为和欺己,乃断其左足。楚武王时,和再献之,又以为石,乃断其右足。及文王即位,和乃抱其璞,而哭于楚山之下,三日三夜,泣尽而继之以血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,而得宝玉,是为和氏之璧。见《韩非子.和氏》。后比喻怀才不遇。
网络解释:
抱璞
- 1、昔齐国武子招人过,终为怨本;诚欲保身全家,原不如守真抱璞,何必就征?
- 2、复考校势臣之前,量度偏颇之手,臣必刖足内朝,抱璞人外。
- 3、是故天地否闭,圣哲潜形,石门守晨,沮、溺耦耕,颜歜抱璞,蘧瑗保生,齐人归乐,孔子斯征,雍渠骖乘,逝而遗轻。
- 4、钟鸣天,男,字鹤声,别号抱璞斋主、梅香洞人。
- 5、谁料旁观饶冷眼,不教抱璞泣荆人。
- 6、和抱璞而泣血兮,安得良而剖之?同音者相和兮,同类者相似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bào
- 注音ㄅㄠˋ
- 笔划8
- 繁体抱
- 五笔RQNN
- 五行水
(1)(动)用手臂围住
(2)(动)初次得到(儿子或孙子)。
(3)(动)领养(孩子)。
(4)(动)〈方〉结合在一起:~成团。
(5)(动)〈方〉(衣、鞋)大小合适:这双鞋~脚儿。
(6)(动)心里存着(想法、意见):青年人都~着远大的革命理想。
(7)(量)表示两臂合围的量:一~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