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外郎
拼音:yuán wài láng
注音:ㄩㄢˊ ㄨㄞˋ ㄌㄤˊ

员外郎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官名。员外,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。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,员外散骑侍郎,简称员外郎。隋开皇时,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,为各司的次官。唐以后,直至明清,各部都有员外郎,位在郎中之次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官名。员外,本指正员以外的郎官。 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常侍,员外散骑侍郎,简称员外郎。 隋开皇时,尚书省二十四司各设员外郎一人,为各司的次官。 唐以后,直至明清,各部都有员外郎位在郎中之次。参阅《文献通考·职官六》。

唐韩愈《送殷员外序》:“由是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,兼侍御史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二四回:“﹝贾政﹞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。”

国语词典:

职官名。员外指正员以外的官,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。隋唐以后,直至明清,各部均设有员外郎,位次郎中。

网络解释:

员外郎

  • 员外郎,中国古代官职之一,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。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,为各司之次官,相当于副司长,郎中是正司长。
    • 1、期满叙功议赏,升为武选司员外郎
    • 2、裴说,天祐三年登进士第,官终礼部员外郎。诗一卷。 
    • 3、苗发,宰相晋卿之子。终都官员外郎,大历十才子之一也。诗二首。
    • 4、可殿阁大学士,虽官居正一品,实际上却只是类似于一个荣誉官职,听着位高,却并无实权,甚至还比不上一个从五品的六部各部委员外郎来得吃香。
    • 5、一副挽联“月沉湘浦冷,花谢汉宫秋”,身份卑微的他被楚王马希范授水部员外郎
    • 6、唐调露二年,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,以进士试策灭裂,请帖经以观其学,试杂文以观其才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yuán,yún,yùn
    • 注音ㄩㄢˊ,ㄩㄣˊ,ㄩㄣˋ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KMU
    • 五行

    yuán

    1. 人,工作或学习的人:员工。教员。演员。动员。复员。司令员。

    2. 指团体组织中的人:成员。团员。党员。会员。

    3. 周围:幅员辽阔。

    4. 量词,常用于武将:一员小将。

    yún

    1. 增加。

    2. 表示语气。

    3. 古人名用字。

    yùn

    1. 姓。

    • 拼音wài
    • 注音ㄨㄞˋ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QH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外边;外边的

    (2)(形)指自已所在地以外的:~地|~省。

    (3)(名)外国:~币|~钞。

    (4)(名)称母亲;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:~婆|~甥女。

    (5)(形)关系疏远的:~族|~人。

    (6)另外。

    (7)以外:郊~|局~。

    (8)非正式的;非正规的。

    (9)戏曲角色;扮演老年男子。

    • 拼音láng,làng
    • 注音ㄌㄤˊ,ㄌㄤˋ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VCB
    • 五行

    láng

    1.古代官名:侍~。员外~。

    2.对某种人的称呼:货~。放牛~。女~。

    3.女子称丈夫或情人:~君。情~。

    4.旧时称别人的儿子:大~。令~。

    5.姓。

    làng

    见〖屎壳郎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