搅肠痧
拼音: | jiǎo cháng shā |
注音: | ㄐ一ㄠˇ ㄔㄤˊ ㄕㄚ |
搅肠痧的意思
词语解释:
1.中医学病名。即绞肠痧﹐又称干霍乱。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﹐秽浊闭塞肠胃所致。
引证解释:
⒈ 中医学病名。即绞肠痧,又称干霍乱。因饮食不节或感受瘴气,秽浊闭塞肠胃所致。
引《水浒传》第一一九回:“比及起程,不想林冲染患风病瘫了…… 时迁又感搅肠痧而死。”
《医宗金鉴·杂病心法要诀·霍乱》“挥霍变乱生仓卒”注:“欲吐不吐,欲泻不泻,心腹大痛,名曰干霍乱,又名搅肠痧。”
网络解释:
搅肠痧
字义分解
- 拼音jiǎo
- 注音ㄐㄧㄠˇ
- 笔划12
- 繁体攪
- 五笔RIPQ
- 五行木
(1)(动)搅拌:菜汤~匀了|把粥~一~。
(2)(动)扰乱;打扰:~扰|胡~。
- 拼音cháng
- 注音ㄔㄤˊ
- 笔划7
- 繁体腸
- 五笔ENRT
- 五行金
(~子)消化器官的一部分;开头像管子;上端连胃;下端通肛门。起消化和吸收作用。也叫肠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