卖剑买牛
拼音:mài jiàn mǎi niú
注音:ㄇㄞˋ ㄐ一ㄢˋ ㄇㄞˇ ㄋ一ㄡˊ
词性: 成语

卖剑买牛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谓卖掉武器,从事农业生产。

引证解释:

⒈ 谓卖掉武器,从事农业生产。

《汉书·循吏传·龚遂》:“民有带持刀剑者,使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,曰:‘何为带牛佩犊!’春夏不得不趋田亩,秋冬课收敛,益蓄果实蔆芡。劳来循行,郡中皆有畜积,吏民皆富实。狱讼止息。”
宋陆游《游近村》诗之二:“乞浆得酒人情好,卖剑买牛农事兴。”
金元好问《示崔雷诗社诸人》诗:“卖剑买牛真得计,腰金骑鹤恐非才。”
亦省作“卖剑”。 唐黄滔《误笔牛赋》:“笔为锋也,无慙卖剑之年;墨作池焉,岂愧蹊田之日。”

国语词典:

汉宣帝时,渤海因饥荒,居民多带持刀剑为盗,龚遂为太守后,劝民舍弃刀剑,改业归农。见《汉书.卷八九.循吏传.龚遂传》。后比喻舍弃剽掠而改行务农。宋.陆游〈答吴提宫启〉:「卖剑买牛,念即归于农亩,乘车载笠,尚永记于交盟。」也作「买牛卖剑」、「买犁卖剑」、「卖刀买犊」、「卖刀买牛」、「卖剑渤海」。

网络解释:

卖剑买牛

  • 卖剑买牛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(mài jiàn mǎi niú),卖剑买牛原指放下武器,从事耕种。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。出处《汉书·龚遂传》
    • 1、他决定打完仗便卖剑买牛,回家种田去。 
    • 2、王将军战争后卖剑买牛,种豆南山,无疾而终。
    • 3、战争结束,许多军人都卖剑买牛,又回到了田间。
    • 4、汉代时,沧州武术习练已成朝廷之患,汉宣帝时期龚遂就任郡守时,希望通过疏导遏制此地习武之风,鼓励人们“卖刀买犊,卖剑买牛”。
    • 5、中原文化,底蕴深厚,‘卖剑买牛,休养生息’的典故就产生于河南。
    • 6、早在中国汉代,平遥人就开始“卖剑买牛,卖马买犊”,牛肉就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mài
    • 注音ㄇㄞˋ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FNUD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拿东西换钱(跟‘买’相对):把余粮~给国家。

    (2)(动)为了自己出卖祖国或亲友:~国|~国求荣。

    (3)(动)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~劲儿|~力气。

    (4)(动)故意表现在外面;让人看见:~功|~弄。

    (5)(量)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~炒腰花。

    • 拼音jiàn
    • 注音ㄐㄧㄢˋ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GIJ
    • 五行

    (名)古代兵器;青铜或铁制成;长条形;一端尖;两边有刃;可以佩带。

    • 拼音mǎi
    • 注音ㄇㄞˇ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NUDU

    (1)(动)拿钱换东西(跟“卖”相对):~票|~布。

    (2)(Mǎi)姓。

    • 拼音niú
    • 注音ㄋㄧㄡˊ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HK
    • 五行

    [ niú ]

    1.哺乳动物,趾端有蹄,头上长一对角,是反刍类动物,力量很大,能耕田拉车,肉和奶可食,角、皮、骨可作器物:牛刀小试(喻有很大的本领,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)。牛黄。牛角。

    2.星名,二十八宿之:牛斗(指牛宿和斗宿二星)。

    3.喻固执或骄傲:牛气。

    4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