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典
拼音:cháo diǎn
注音:ㄔㄠˊ ㄉ一ㄢˇ

朝典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朝廷的礼仪制度。
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。
朝廷的法律。
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朝廷的礼仪制度。

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华歆遇子弟甚整,虽閒室之内,严若朝典。”
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二》:“臣山野人,不识朝典,见陛下合称臣否?”
清梁绍壬《两般秋雨盦随笔·寿星》:“乡人耕凿自安,不諳朝典。”

⒉ 指与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。

《前汉书平话》卷中:“张良即日将靴笏襴袍官爵於汉王面前纳了,拜舞毕:‘上覆我王,老臣年纪高大,不能长治朝纲,故纳三般朝典,辞我王。’”

⒊ 朝廷的法律。

《南史·邓琬传》:“忠臣殉国,不谋其报,临难以干朝典,岂为下之节。”
宋苏轼《举刘景文状》:“如蒙朝庭擢用后,犯入已赃,及不如所举,甘伏朝典。”

⒋ 指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。

元纪君祥《赵氏孤儿》楔子:“小官奉主公的命,将三般朝典是弓絃、药酒、短刀,赐与駙马赵朔,随他服那一般朝典,取速而亡。”
《七国春秋平话》卷中:“今遣骑劫代汝回朝,别议官赏。如违詔命,即赐朝典。”

网络解释:

朝典

  • 朝廷的礼仪制度,朝廷礼仪制度有关之物,朝廷的法律,与执行朝廷法律有关之物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zhāo,cháo
    • 注音ㄓㄠ,ㄔㄠˊ
    • 笔划12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FJEG
    • 五行

    zhāo

    1. 早晨:朝阳。朝晖。朝暮。朝霞。朝气。朝思暮想。朝令夕改。朝秦暮楚(喻反复无常)。

    2. 日,天:今朝。明朝。

    cháo

    1. 向着,对着:朝向。朝前。朝阳。坐北朝南。

    2. 封建时代臣见君;亦指宗教徒的参拜:朝见。朝拜。朝圣。朝香。朝仪。

    3. 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,发号施令的地方,与“野”相对:朝廷。上朝。退朝。朝野。朝政。朝臣。朝议。朝房。

    4. 称一姓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;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:朝代。唐朝。

    5. 〔朝鲜族〕a.中国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于吉林、黑龙江和辽宁等省;b.朝鲜和韩国的民族。

    6. 姓。

    • 拼音diǎn
    • 注音ㄉㄧㄢˇ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MAWU

    (1)(名)典范性书籍。

    (2)(名)标准;法则:~范。

    (3)(名)典故:用~。

    (4)(名)典礼:盛~。

    (5)(动)旧时用土地、房屋或其他东西作抵押向人借钱:~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