绳尺
拼音:shéng chǐ
注音:ㄕㄥˊ ㄔˇ

绳尺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工匠用以较曲直、量长短的工具。

比喻法度、规矩。

引申为以之为标准。

衡量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工匠用以较曲直、量长短的工具。

宋叶适《祭韩子师尚书文》:“威望之所销压,气焰之所炙炘,绳尺之所裁量,机智之所纠纷。”
清唐甄《潜书·良功》:“天下之材不齐,其成器也万变万巧而不一,岂有斧刀之所不能施者哉?岂有绳尺之所不可合者哉?”
金近《测量队到村里来》:“测量队到我们村里来了,把那根长长的绳尺拉开。”

⒉ 比喻法度、规矩。

宋陆游《东阳陈君义庄记》:“今虽自力,而不合於有司之绳尺。”
清魏源《黄山》诗之三:“变幻各纵奇,不復就绳尺。”

⒊ 衡量。

清周亮工《何省斋太史诗序》:“作为诗古文词,纵笔所如,龙驤霞蔚,不可以诸家相绳尺,而能卓然自为一家。”

⒋ 引申为以之为标准。

清二石生《十洲春语》卷下:“席上歌《借扇》、《见娘》二折,出腔收韵,绳尺魏家。”

国语词典:

工匠取直、丈量的工具。比喻法度。

网络解释:

绳尺

  • 绳尺,汉语词汇。
  • 拼音:shéng chǐ
  • 释义:1、工匠用以较曲直、量长短的工具。 2、比喻法度、规矩。3、指衡量。 4、引申为以之为标准。
  • 出自:宋 叶适 《祭韩子师尚书文》
  • 绳尺的近反义词

    近义词

    • 1、于是,朱勔急忙与一名官兵扯着绳尺上下左右地丈量起来。
    • 2、斫削不能加其功,绳尺不能定其象,何化之速也。
    • 3、国之权衡也??时之绳尺也??权衡??所以定轻重;唐太宗提出“法者??非朕一人之法??乃天下之法??安民之攬莫此为先”的著名论断。
    • 4、至若襟期卓荦不受羁绕,而摅词命意,仍不爽乎绳尺之间,则又其才其情一本乎,品与识俱矣。
    • 5、杨雪峰不断用绳尺笔划、矫正龙骨位置,打了龙骨,这条船也就基本大功告成了。 
    • 6、吕大峰去里间屋子里找出了一个一百米的绳尺,带着几个人就往外走,边走边商量如何丈量,如何计算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shéng
    • 注音ㄕㄥˊ
    • 笔划1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XKJN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(~子、~儿)用两股以上的棉、麻等纤维或稻草等拧成的条状物:麻~|线~。

    (2)〈书〉(动)纠正;约束;制裁:~之以纪律。

    (3)〈书〉(动)继续。

    (4)(名)姓。

    • 拼音chǐ,chě
    • 注音ㄔˇ,ㄔㄜˇ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NYI
    • 五行

    chǐ

    1.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(亦称“市尺”。一尺等于十寸。西汉时一尺等于0.231米,今三尺等于一米):尺素(a.一尺长的白绢,借指小画幅;b.书信)。尺短寸长。尺牍。

    2. 量长度的器具:竹尺。

    3. 像尺的东西:铁尺。仿尺。戒尺。

    4. 形容微少或短小:尺布。咫尺天涯。

    chě

    1.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2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