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zhèng zì |
注音: | ㄓㄥˋ ㄗˋ |
正字的意思
词语解释:
正字
(1) 矫正字形,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
(2) 见“正楷”
(3) 见“正体”
引证解释:
⒈ 字形或拼法符合标准的字。区别于异体字、错字、别字等。亦指本字。
引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成帝时,将作大匠李长作《元尚篇》,皆《苍頡》中正字也。”
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吐蕃回纥》:“大抵外国之音,皆无正字。 唐之吐蕃,即今之土鲁番是也; 唐之回紇,即今之回回是也。”
清俞樾《古书疑义举例·上下文异字同义例》:“《孟子·公孙丑篇》:‘有仕於此而子悦之……夫士也,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。’按:‘有仕於此’之‘仕’,即‘夫士也’之‘士’。‘夫士也’,正承‘有仕於此’而言。‘士’,正字;‘仕’,叚字。”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从“别字”说开去》:“那所谓‘正字’就有许多是别字。”
⒉ 指楷书。
⒊ 矫正字形,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。
⒋ 官名。 北齐始置,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,刊正文章。
引《隋书·百官志中》:“﹝北齐﹞祕书省,典司经籍,监、丞各一人,郎中四人,校书郎十二人,正字四人。”
国语词典:
矫正字的结构、笔画,使合乎书写规范。
如:「他的得票数是五个正字,一共二十五票。」
词语翻译
网络解释:
正字
- 1、执笔方能写正字,清廉才敢谈人生。
- 2、他们看着字母,同时通过正字法来很的表达。
- 3、孝宗隆兴元年,光朝年五十中进士,历任袁州司户参军、左承奉郎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、著作佐郎、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。
- 4、逾年升秘书省正字兼实录院检讨官。
- 5、《三国典略》、《岭表录异》、《正字通》有载。
- 6、又有文学、中舍、正字、侍正、洗马、庶子及赞读等官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zhèng,zhēng
- 注音ㄓㄥˋ,ㄓㄥ
- 笔划5
- 繁体正
- 五笔GHD
- 五行金
zhèng
1. 不偏斜,与“歪”相对:正午。正中(zhōng )。正襟危坐。
2. 合于法则的:正当(dāng)。正派。正楷。正规。正大光明。正言厉色。拨乱反正。
3. 合于道理的:正道。正确。正义。正气。
4. 恰好:正好。正中(zhōng )下怀。
5.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:他正在开会。
6. 两者相对,好的、强的或主要的一方,与“反”相对,与“副”相对:正面。正本。
7. 纯,不杂:正色。正宗。正统。纯正。
8. 改去偏差或错误:正骨。正误。正音。正本清源。
9.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:正方形。
10. 指失去电子的,与“负”相对:正电。
11. 大于零的,与“负”相对:正数(shù)。
12. 姓。
zhēng1. 〔正月〕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。简称“正”,如“新正”。
与正字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