鹬蚌
拼音:yù bàng
注音:ㄩˋ ㄅㄤˋ

鹬蚌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比喻两相对峙的人。

引证解释:

⒈ 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。参见“鷸蚌相持,渔人得利”。

唐温大雅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卷二:“得入关,据蒲津而屯永丰,阻崤函而临伊洛,东看羣贼鷸蚌之势,吾然后为秦人之渔父矣。”
清金安清《洋务宜遵祖训安内攘外自有成效说》:“使我驾驭得宜,操纵有法,则彼且为我用,使为鷸蚌可也,使为冰炭可也。”

网络解释:

鹬蚌

  • 鹬蚌是汉语词汇,比喻两相对峙的人和物。
    • 1、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;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的故事,我们应该牢记在心。
    • 2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,鹬蚌相争,渔人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。
    • 3、我们内部你争我夺,煮豆燃萁,结果让别人得了处,这真是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
    • 4、敌人内部倾轧,真是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,我军很快解放了黑石寨。
    • 5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,鹬蚌相争,铜琶铁板的事情时有发生。
    • 6、夺云咬咬牙,幸刚才凌云阁和七星庄之间的大战没有爆发,不然今日鹬蚌相持,渔人得利,厉害的东夷族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ㄩˋ
    • 笔划1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CBTG
    • 五行

    (名)鸟的一类;常在水边吃小鱼、昆虫等。

    • 拼音bàng,bèng
    • 注音ㄅㄤ,ㄅㄥˋ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JDHH
    • 五行

    bàng

    1. 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,介壳长圆形,表面黑褐色,壳内有珍珠层,有的可以产出珍珠:蚌胎(指珍珠)。

    bèng

    1. 〔蚌埠(bù)〕地名,在中国安徽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