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jì yù |
注音: | ㄐ一ˋ ㄩˋ |
词性: | 动词 |
寄寓的意思
词语解释:
寄寓
(1) 寄居,依附
(2) 寄托
引证解释:
⒈ 旅舍。
引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司里不授馆,国无寄寓,县无施舍,民将筑臺於夏氏。”
韦昭注:“寓,亦寄也。无寄寓,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羈旅之客也。”
⒉ 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。
引《韩非子·亡徵》:“公家虚而大臣实,正户贫而寄寓富,耕战之士困,末作之民利者,可亡也。”
⒊ 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。
引汉刘歆《遂初赋》:“怜后君之寄寓兮,唁靖公於铜鞮。”
⒋ 借住,暂居。
引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主传》:“是时惟有会稽、吴郡、丹阳、豫章、庐陵,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,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,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,未有君臣之固。”
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武皇纪上》:“臣今身无官爵,名是罪人,不敢归陛下藩方,且欲於河中寄寓,进退行止,伏候圣裁。”
清李楷《<嵞山集>序》:“夫家者,异於游歷与寄寓也。”
郁达夫《沉沦》二:“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,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。”
⒌ 指暂居的地方。
引巴金《神鬼人·神》:“要不是你把这个叫做长谷川的朋友介绍给我,那么我绝不会找到这么一个安静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。”
⒍ 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。
引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王毂》:“辞多寄寓比兴之作,无不知名。”
清侯方域《宋牧仲诗序》:“读宋子《古竹圃》诗,乃知欧公之序圣俞,特有所寄寓感慨。”
秦牧《艺海拾贝·知识之网》:“契诃夫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,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是相当复杂的:既嘲笑了所谓‘上流社会’,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。”
国语词典:
暂时寓居。《旧五代史.卷二五.唐书.武皇本纪上》:「臣今身无官爵,名是罪人,不敢归陛下藩方,且欲于河中寄寓,进退行止,伏候圣裁。」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四》:「妾本长安人,父母贫,携妾寄寓平凉,手艺营生。」也作「寄居」。
网络解释:
寄寓
- 1、束束白花寄寓着亿万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。
- 2、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,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,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,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。
- 3、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,但并不是纯客观地写小屋,而是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,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,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。
- 4、一个有着积极追求的人,往往都有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象。
- 5、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,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。
- 6、一本书最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,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,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。奥利弗·温德尔·霍姆斯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jì
- 注音ㄐㄧˋ
- 笔划11
- 繁体寄
- 五笔PDSK
- 五行木
(1)(动)原指托人递送;现在专指通过邮局递送:~信|~钱|~包裹。
(2)(动)付托;寄托:~存|~希望于青年。
(3)(动)依附别人;依附别的地方:~食|~居。
(4)(动)认的(亲属):~父|~母|~儿|~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