蜡渣
拼音: | là zhā |
注音: | ㄌㄚˋ ㄓㄚ |
蜡渣的意思
词语解释:
1.亦作"蜡查"﹑"蜡楂"。蜡经过提取后剩下的渣子。色白或黄。 2.白蜡虫分泌的未经分炼的蜡质。
引证解释:
⒈ 亦作“蜡查”、“蜡楂”。蜡经过提取后剩下的渣子。色白或黄。
引元张国宾《薛仁贵》第一折:“但听一声催战鼓,脸皮先似蜡渣黄。”
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五回:“王婆当时就地扶起武大来,见他口裡吐血,面皮蜡楂也似黄了。”
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九十回:“那雪娥諕的脸蜡查也似黄了。”
⒉ 白蜡虫分泌的未经分炼的蜡质。
引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虫一·虫白蜡》:“其虫大如蟣虱,芒种后则延缘树枝,食汁吐涎,粘於嫰茎,化为白脂,乃结成蜡,状如凝霜。处暑后则剥取,谓之蜡渣。”
国语词典:
虫蜡的渣子是白的,蜂蜡的渣子是黄的,故蜡渣常用来形容人脸色惨白或惨黄。《崇祯本金瓶梅.第五回》:「王婆当时就地下扶起武大来,见他口里吐血,面皮蜡渣也似黄了,便叫那妇人出来,舀碗水来,救得苏醒。」也作「蜡查」。
网络解释:
蜡渣
字义分解
- 拼音là,zhà
- 注音ㄌㄚˋ
- 笔划14
- 繁体臘
- 五笔JAJG
- 五行火
là
1.动物、植物所产生的,或石油、煤、油页岩中所含的油质,常温下多为固体,具有可塑性,能燃烧,易熔化,不溶于水,如蜂蜡、白蜡、石蜡等。用作防水剂,也可做蜡烛。
2.蜡烛:点上一支~。
zhà古代一种年终祭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