刍荛
拼音:chú ráo
注音:ㄔㄨˊ ㄖㄠˊ

刍荛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刍荛chúráo

(1) 割草打柴,也指割草打柴的人

刍荛之微,先民询之。——刘开《问说》
grass or firewood collector

引证解释:

⒈ 割草采薪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文王之囿方七十里,芻蕘者往焉,雉兔者往焉,与民同之。”
赵岐注:“芻蕘者,取芻薪之贱人也。”
《隋书·炀帝纪下》:“营垒所次,务在整肃,芻蕘有禁,秋毫勿犯,布以恩宥,喻以祸福。”
《资治通鉴·汉成帝永始二年》:“使芻蕘之臣得尽所闻於前,羣臣之上愿,社稷之长福也。”
胡三省注:“刈草曰芻,采薪曰蕘。”

⒉ 割草采薪之人。

《诗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芻蕘。”
毛传:“芻蕘,薪采者。”
《淮南子·主术训》:“使言之而是,虽在褐夫芻蕘,犹不可弃也。”

⒊ 指草野之人。

《后汉书·列女传·曹世叔妻》:“采狂夫之瞽言,纳芻蕘之谋虑。”
唐郭湜《高力士传》:“陛下不遗鄙贱,言访芻蕘,纵欲上陈,无裨圣造。”

⒋ 浅陋的见解。多用作自谦之辞。

唐刘禹锡《为杜相公让同平章事表》:“輒思事理,冀尽芻蕘。”
《西湖佳话·葛岭仙迹》:“葛洪因辞谢道:‘芻蕘上献,不过备大人之一採。’”
清宣鼎《夜雨秋灯录·东邻墓》:“郎若听妾芻蕘,準於闈后获一县令。”
郭沫若《赞天地之化育》:“兹际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,谨以一个未成器的医科学生的资格,献刍荛如上。”

国语词典:

割草砍柴。

网络解释:

刍荛

  • 刍荛,汉语词汇,
  • 拼音:chú ráo,
  • 基本解释是指割草打柴的人,
  • 出自《诗·大雅·板》和刘开《问说》。
  • 相关词汇有刍荛之见、刍荛之言、询于刍荛。
    • 1、我的不过是刍荛之议,仅供参考。
    • 2、正是基于此种认识,我们编纂中国法律实施报告,略陈刍荛之言,奉献于明达读者,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法律实施的思考,并助推法治建设之进程。
    • 3、这样一个刍荛之见在本文中予以讨论。
    • 4、本文旨在针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若干主要不足,提出对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刍荛之见。
    • 5、拨乱创业,必自戒慎,采刍荛之议,从忠谠之言。天下既安,则恣情肆欲,甘乐谄谀,恶闻正谏。
    • 6、昔文王询于刍荛,晋文听舆人之诵,臣虽卑贱,敢同匹夫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chú
    • 注音ㄔㄨˊ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QVF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喂牲畜的草:反~。

    (2)(动)割草:~牧田中。

    • 拼音ráo
    • 注音ㄖㄠˊ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AATQ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柴草,割柴草:行牧且荛。

    2.  采柴草的人:刍荛(割草打柴的人,后多指在野之士)。荛竖。

    3.  “芜菁”的别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