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之四海而皆准
拼音: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
注音:ㄈㄤˋ ㄓ ㄙˋ ㄏㄞˇ ㄦˊ ㄐ一ㄝ ㄓㄨㄣˇ
词性: 形容词

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放之四海而皆准fàng zhī sìhǎi ér jiē zhǔn

(1) 四海,指全国各处,后也指世界各处。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不会错

be everywhere(universally) applicable

引证解释:

⒈ 亦作“放诸四海而皆準”。

语本《礼记·祭义》:“夫孝……推而放诸东海而準,推而放诸西海而準,推而放诸南海而準,推而放诸北海而準”。
郑玄注:“放,犹至也。準,犹平也”。
毛泽东《论人民民主专政》:“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, 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。”
秦牧《艺海拾贝·<画蛋·练功>》:“这说明‘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’这道理,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”
梁启超《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·边沁之伦理说》:“边沁以为人生一切行谊,其善恶标準……曰:使人增长其幸福者,谓之善;使人减障其幸福者,谓之恶。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準,俟诸百世而不惑。”

国语词典:

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。

网络解释:

放之四海而皆准

  • 放之四海而皆准(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)
  • 四海: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,故称全国为“四海”;准:准确。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推而放诸东海而准,推而放诸西海而准,推而放诸南海而准,推而放诸北海而准。”
  •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近反义词

    • 1、科学的理论,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
    • 2、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。
    • 3、同时,在不少中小企业眼中,经团联这样的日程调整,也被视为不过是一款无法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的“绅士协定”。
    • 4、的突破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设计,有一利必有一弊,学术史上每种理论设计都有其特殊语境,包括打败对手的特殊策略。
    • 5、说到如何治国,其实并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理论,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从来都是朴实而易懂的。
    • 6、毕竟世殊事异,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fàng
    • 注音ㄈㄤˋ
    • 笔划8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TY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解脱约束:释~。

    (2)(动)任意;随便:~任。

    (3)(动)发出:~光。

    (4)(动)扩展:~大。

    (5)(动)搁;置:~在桌子上。

    (6)(动)古指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:流~。

    • 拼音z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PPPP
    • 五行

    [ zhī ]

    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

    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
    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

    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

    5. 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

    6. 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

    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ㄙˋ
    • 笔划5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LHNG
    • 五行

    (1)数目;三加一后所得。(名)

    (2)数目:~个|~位。

    (3)姓。

    (4)我国民族音乐上的一级。

    • 拼音hǎi
    • 注音ㄏㄞˇ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ITXU
    • 五行

    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

    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~。火~。

    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~碗。~量。

    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~棠。~枣。

    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~啦!

    6.漫无目标地:~骂。她丢了支笔,~找。

    7.毫无节制地:~吃~喝。

    8.姓。

    • 拼音ér
    • 注音ㄦˊ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DMJJ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古同“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

    2.  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

    3.  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

    • 拼音jiē
    • 注音ㄐㄧㄝ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XXRF
    • 五行

    (副)〈书〉都;都是:~大欢喜|全民~兵|放之四海而~准。

    • 拼音zhǔn
    • 注音ㄓㄨㄣˇ
    • 笔划10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UWYG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动)准许:批~|不~。

    (2)(名)标准

    (3)(动)依据;依照:~前例处理。

    (4)(动)准确:~时|瞄~|钟~|投得~。

    (5)(副)一定:~去|~能完成。

    (6)(形)程度上虽不完全够;但可以作为某类事物看待的:~尉|~平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