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: | kūn qiāng |
注音: | ㄎㄨㄣ ㄑ一ㄤ |
昆腔的意思
词语解释:
地方戏曲声腔之一。
参见:昆腔
引证解释:
⒈ 亦称“崑山腔”。传统戏曲剧种名。原为元末明初昆山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, 明嘉靖间经昆山人魏良辅的革新,变弋阳海盐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,初只行于吴中,后渐流传各地,盛行于明末清初。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,兼用笛、笙、箫、琵琶伴奏,舞蹈优美,曲调细腻婉转,又有“水磨腔”之称。地方戏曲声腔之一。 元代产生于江苏昆山,故称。 明人魏良辅等又吸取南曲、北曲、弋阳腔之特点,加以改革,遂渐臻于完善,成为明清两代主要戏曲声腔。又称昆曲、昆山腔。
引明徐渭《南词叙录》:“今唱家称弋阳腔,则出於江西,两京、湖南、闽、广用之;称餘姚腔者,出於会稽,常、润、池、太、扬、徐用之;称海盐腔者, 嘉、湖、温、台用之。惟崑山腔止行於吴中,流丽悠远,出乎三腔之上,听之最足荡人。”
《花月痕》第六回:“好一会, 曼云等以次唱完, 小岑笑道:‘如今该是秋痕崑腔一开生面了。’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、小曲,种种的腔调,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。”
国语词典:
流行于我国江浙一带的剧种。始于元代,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,故称为「昆山腔」。明嘉靖年间,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,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,揉合南北曲,以笛、管、笙、琵琶、锣鼓等为乐器,旋律婉转细致,擅长抒情,有「水磨调」之称,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,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。由于所唱的是曲牌,故称为「昆曲」;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,故也称为「昆剧」。
网络解释:
昆腔
- 1、他用假嗓子唱的一段昆腔,更是别一番风味。
- 2、晚明散曲家施绍莘是明人散曲中之大成者,他采用昆腔新声创制了许多优秀的散曲作品,并且获得非常的市场反响。 ()
- 3、于是,昆腔遂与余姚腔、海盐腔、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。
- 4、吟诵是即兴的,没有谱,但它应用的是昆腔和弋腔。
- 5、湘剧属戏曲大戏剧种,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高腔、低牌子、昆腔、乱弹四大声腔,传统剧目达一千多个。
- 6、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、剧种、简称昆腔、昆曲或昆剧。
字义分解
- 拼音kūn
- 注音ㄎㄨㄣ
- 笔划8
- 繁体昆
- 五笔JXXB
- 五行火
1. 子孙,后嗣:昆裔(子孙后代)。后昆。
2. 哥哥:昆弟(a.兄弟;b.友好亲爱)。昆仲。昆季。昆玉(称人兄弟的敬辞)。
3. 众多:昆虫(虫类的统称)。
4. 山名(a.“昆山”,在中国上海市和江苏省;b.“昆仑山”,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,亦作“崑崙山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