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仁假义
拼音:jiǎ rén jiǎ yì
注音:ㄐ一ㄚˇ ㄖㄣˊ ㄐ一ㄚˇ 一ˋ
词性: 成语

假仁假义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假仁假义jiǎrén-jiǎyì

(1) 内心奸恶,假作仁义;内心毫不同情,表面装作关切

to be a wolf in sheep’s skin;hypocrisy;don a pious mask;pass the bottle of smoke;pretended sham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;pretend to be the paragon of virtue

引证解释:

⒈ 虚假的仁义道德。

清邹容《革命军》:“即比以九幽十八狱,恐亦有过之无不及,而贼满人方行其农忙停讼、热审减刑之假仁假义以自饰。”

⒉ 伪装仁慈善良。

马烽西戎《吕梁英雄传》第八回:“这阵敌人正假仁假义的到处想卖好。”

国语词典:

虚伪的善心,故意装出来的好意。

如:「你别瞧他对你殷勤有礼,其实全是假仁假义,另有图谋。」

网络解释:

假仁假义

  • 假仁假义,读音是jiǎ rén jiǎ yì,汉语成语,指假装的仁义道德,出自宋·朱熹《朱子全书·历代一·唐》。
    • 1、他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人。
    • 2、你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,假仁假义,我才不信你的甜言蜜语。
    • 3、他那假仁假义的嘴脸,大家早就看不惯了。
    • 4、她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,我睢不起她。 
    • 5、那些暴发的乡绅,假仁假义的,不可恶。
    • 6、她甚至还写信给吉英道贺,又把从前那一套假仁假义的话重提了一遍。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jiǎ,jià
    • 注音ㄐㄧㄚˇ,ㄐㄧㄚˋ
    • 笔划1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NHC
    • 五行

    jiǎ

    1. 不真实的,不是本来的,与“真”相对:假山。假话。假冒。假释。假死。虚假。真假。弄虚作假。

    2. 借用,利用:假借。假货。假道(借路)。假手(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)。假公济私。不假思索(用不着想)。

    3. 〔假名〕日本文所用的字母,多借用汉字的偏旁。楷书称“片假假”,草书称“平假假”。

    4. 据理推断,有待验证的:假设。假使。假令。假如。假若。

    jià

    1.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:假日。假条。病假。

    • 拼音rén
    • 注音ㄖㄣˊ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FG
    • 五行

    [ rén ]

    1. 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:仁义(a.仁爱与正义;b.通情达理,性格温顺,能为别人着想)。仁爱。仁政。仁人志士(仁爱有节操的人)。仁义礼智(儒家的伦理思想)。仁至义尽。一视同仁(同样看待,不分厚薄)。

    2.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:核桃仁儿。

    3. 姓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ㄧˋ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QI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:正义。义不容辞。义无反顾。仗义直言。

    2.  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务。义愤。义演。见义勇为。

    3.  情谊:义气。恩义。义重如山。

    4.  意思,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:意义。含义。释义。微言大义。

    5.  指认为亲属的:义父。

    6.  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

    7.  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