辟灋
拼音:pì fǎ
注音:ㄆ一ˋ ㄈㄚˇ

辟灋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1.亦作"辟法"。 2.谓开府库视文书券契以查对核证。 3.刑法。

引证解释:

⒈ 亦作“辟法”。

⒉ 谓开府库视文书券契以查对核证。

《周礼·春官·大史》:“若约剂乱则辟灋,不信者刑之。”
贾公彦疏:“辟法者,辟,开也;法则约剂也。”
孙诒让正义:“彼注云:‘辟藏,开府视约书。’此辟法即彼辟藏,亦谓开府视其典法之书,考案读之,以辨其然与不也。”

⒊ 刑法。

汉刘向《说苑·敬慎》:“昔夏桀贵为天子,富有天下,不修禹之道,毁坏辟法,裂絶世祀,荒滛于乐,沉酗于酒。”

网络解释:

辟灋

  • 辟灋(pì fǎ ㄆㄧˋ ㄈㄚˇ)谓开府库视文书券契以查对核证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bì,pī,pì
    • 注音ㄅㄧˋ,ㄆㄧˋ
    • 笔划1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NKUH

    1.君主:复~。

    2.姓。

    3.排除:~邪。

    4.同“避”。

    5.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:~举(征召和荐举)。

    1.透彻:精~。透~。

    2.驳斥或排除(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):~谣。~邪说。

    3.法律;法:大~(古代指死刑)。

    [辟头](pī tóu)同“劈头”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ㄈㄚˇ
    • 笔划21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IYNC

    同“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