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那
拼音:zhī nà
注音:ㄓ ㄋㄚˋ

支那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支那Zhīnà

(1) 对中国的古称

China

引证解释:

⒈ 古代印度、希腊和罗马等地人称中国为Cīna,Thin,Sinae等,或以为皆是秦国的“秦”之对音。佛教经籍中作支那。也写作至那、脂那等。

唐义净《南海寄归内法传·师资之道》:“且如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,直是其名,更无别义。”
《宋史·外国传六·天竺》:“太平兴国七年, 益州僧光远至自天竺,以其王没徙曩表来上。上令天竺僧施护译云:‘近闻支那国内有大明王,至圣至明,威力自在……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,寿命延长。’”

⒉ 近代日本亦曾称中国为支那。

国语词典:

中国。梵语cīna的音译。原见于汉译佛典,系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,日本尚沿用之。唐慧琳《一切经音义.卷二三》:「震旦,或曰支那,亦云真丹,此翻为思惟,以其国人多所思虑,多所计诈,故以为名,即今此汉国是也。」也译作「真丹」、「真旦」、「振旦」、「震旦」、「神丹」。

词语翻译

英语
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China (Japanese: Shina)​, colonial term, generally considered discriminatory
德语
China (S)​
法语
transcription phonétique de Chine (du japonais Shina)​ (terme colonial, généralement considéré comme discriminatoire)​

网络解释:

支那

  •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。
  •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,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,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。从此,“支那”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。1913年又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:日本政府今后均以“支那”呼称中国。对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。
  • 1930年,国民政府还照会日本:倘若日方公文使用“支那”之类的文字,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。直到日本战败后,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,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,确认“支那”称谓含有蔑意,故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“支那”称呼中国。
    • 1、他相信,那些支那人如果真的逃脱了自己的追击,在滨绥铁路被严密封锁,不能北上的情况之下,这些支那人只有两个选择。
    • 2、二战后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“支那”逐渐变成死词,不再使用。
    • 3、此外,一位中国高官在领事馆作人员陪同下走访曼德勒和密支那,看到日本人二战后建的慰灵碑、慰灵塔,受到刺激,当时就表态,回国后在这一方面要有所动作。
    • 4、通过“义务售粮”征收上来的大米,除供应“印度支那”的日军,也供应远在中国、缅甸、太平洋岛屿,甚至日本本土的日军。
    • 5、密支那的宗教领袖表示,中国人占当地人口的多一半。
    • 6、不愧为我大东洋帝国著名的大人物,在您的带领下,相信我们很快可以恢复当年的荣光,将这些占着无数资源的支那人拉下马!啊啊啊,受不了了,我快丢了!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z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4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FCU
    • 五行

    [ zhī ]

    1. 撑持,伸出,竖起:支撑。支援。体力不支。

    2. 受得住:乐不可支。

    3. 领款或付款:支付。

    4. 调度,指使:支使。支应。支着儿。

    5.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:总支。支流。支离。

    6. 〔地支〕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

    7. 量词:一支笔。

    • 拼音nà,nèi,nā
    • 注音ㄋㄚˋ,ㄋㄚˇ,ㄋㄟˋ,ㄋㄚ
    • 笔划6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VFBH

    1. 指较远的时间、地方或事物,与“这”相对:那里。那个。那样。那些。那时。那么。

    1. 同“哪”(一)(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)。

    1. 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