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语
拼音:sú yǔ
注音:ㄙㄨˊ ㄩˇ
词性: 名词

俗语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俗语súyǔ

(1) 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。包括俚语、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

故俗语曰:画地为狱议不入,刻本为吏期不对。——《汉书·路温郐传》
flok adage;common saying

引证解释:

⒈ 民间流传的说法。

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民人俗语曰‘即不为河伯娶妇,水来漂没,溺其人民’云。”

⒉ 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。

《汉书·路温舒传》:“故俗语曰:‘画地为狱议不入,刻木为吏期不对。’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三回:“既是没才的这们少,俗语説的好,‘物以稀为贵’,岂不是没才的到成了宝贝了吗?”
丁玲《一九三一年春上海》之一:“那是因为‘主贤客来勤’。 萧云几乎说出这句俗语来。”

⒊ 方言土语。

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濡水》:“濡水 ……西北入难河。‘濡’、‘难’声相近, 狄俗语讹耳。”
唐刘知几《史通·杂说中》:“所以晋楚方言、 齐鲁俗语,六经诸子载之多矣。”
朱光潜《艺文杂谈·<但丁的“论俗语”>》:“他( 但丁 )所谓俗语,就是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( 拉丁 )相对立的各国人民大众所用的地方语言。”

⒋ 指当地的习惯称呼。

《红楼梦》第五五回:“这厅上也有一处匾,题着‘补仁諭德’四字;家下俗语皆只叫‘议事厅儿’。”

国语词典:

通俗流行的话语。

网络解释:

俗语

  • 俗语,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,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,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,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,简练而形象化,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。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。俗语,也称常言,俗话,这三者是同义词。俗语一词,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;常言一词,带有文言的色彩;俗话一词,则有口语的气息。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,具有地方特色。
  • 俗语的近反义词

    反义词

    • 1、教师常用"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"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。
    • 2、我老孙不去!不去!俗语谓‘赊三不敌见二’,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。
    • 3、本文分析了广西宜州的方言俗语,认为修辞手法多样,有独自的修辞艺术特色。
    • 4、在我们老家,有“狗肉不上席面”和“豆腐渣上船,人货不付钱”两句贬损之义的俗语
    • 5、当然起这么早,这里面还存了无利不起早这句俗语
    • 6、由此,不禁联想到“早知今日,悔不当初”的俗语

   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ㄙㄨˊ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WWWK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风俗:世~|习~。

    (2)(形)大众的;广泛流传的:~话|~曲。

    (3)(形)庸俗:粗~|脱~。

    (4)(名)指没出家的人:还~。

    • 拼音yǔ,yù
    • 注音ㄩˇ,ㄩˋ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GKG
    • 五行

    1. 话:语言。汉语。英语。语录。语汇。语重心长。

    2. 指“谚语”或“古语”:语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

    3. 代替语言的动作:手语。旗语。

    4. 说:细语。低语。

    1. 告诉:不以语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