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蛮子
拼音:nán mán zǐ
注音:ㄋㄢˊ ㄇㄢˊ ㄗˇ

南蛮子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对南方人的谑称。

引证解释:

⒈ 对南方人的謔称。

孙犁《白洋淀纪事·“藏”》:“浅花心里想,那里来的这么个哑吧;后来日子长了,他才说起话来,哇啦哇啦的是个南蛮子。”

国语词典:

南方人。有鄙夷的意思。

如:「你看那个南蛮子,说起话来哇啦哇啦,真教人一头雾水。」

网络解释:

南蛮子

  • “南蛮子”是一种地域歧视语、民族歧视语。
  • 在古代,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,人们靠河而生存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适合人们居住生活所需的水田和耕地。长江以南的地域,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,不适合人们居住,那里也几乎没有人居住,平时说“蛮夷之地”中的“蛮”在东汉(公元25-220年)指南方,因为当时受冶炼技术和耕作技术的限制,南方地区还未被开发,没有汉族人居住。而“夷”指北夷,即北方生产力低下的游牧民族。所以南方人贯叫北方人为“北夷”,因为漠北地区的五胡在西晋曾经入主中原地区(史称“五胡乱华”),女真人(满族的前身)建立的金朝(公元1115年-1234年)统治中国东北和中原地区,与汉人建立的南宋政权对峙了119年,直到其被元朝所灭。“南蛮子”的称谓来源于明末清初朝代交替之际,清朝统治者对与其对抗或者是起义反清的各族人民称为“蛮子”或“南蛮”,并进行疯狂镇压。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nán
    • 注音ㄋㄢˊ,ㄋㄚ
    • 笔划9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FMUF
    • 五行

    1.  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右手的一边,与“北”相对:南北。南方。南面。南国(指中国南部)。南陲(南部边疆)。南极。南半球。

    2.  姓。

    • 拼音mán
    • 注音ㄇㄢˊ
    • 笔划12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OJU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形)粗野;凶恶;不通情理:野~|~不讲理。

    (2)(名)我国古代称南方的民族。

    (3)(副)〈方〉很;挺:~好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ㄗˇ
    • 笔划3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BBBB

    1.  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
    2.  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
    3.  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
    4.  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
    5.  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

    6.  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
    7.  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
    8.  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
    9.  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
    10.  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
    11.  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
    12.  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
    13.  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
    14.  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