巵词
拼音:zhī cí

巵词的意思

词语解释:

亦作“ 巵词 ”。谓随和人意,无主见之辞。 清戴名世 《丁丑房书序》:“无用之巵词,不切之陈言,无所得入乎其间。” 清梁章鉅 《北东园日记诗》:“一纸巵词何足算,三年五度遣 杨枝 。”

引证解释:

见“巵辞 ”。

网络解释:

巵词

  • zhī cí
  • ㄓㄧ ㄘㄧˊ
  • 同“ 巵辞 ”。谓随和人意,无主见之辞。
  • 清 戴名世 《丁丑房书序》:“无用之巵辞,不切之陈言,无所得入乎其间。”
  • 清 梁章钜 《北东园日记诗》:“一纸巵词何足算,三年五度遣 杨枝 。”
  • 字义分解

    • 拼音zhī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RGCV

    古同“卮”(a.古代酒器,如“柏酒延年共举~。”b.古代一种作染料用的野生植物,可制胭脂。c.支离)。

    • 拼音
    • 注音ㄘˊ
    • 笔划7
    • 繁体
    • 五笔YNGK
    • 五行

    (1)(名)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:~语。

    (2)(名)说话或诗歌、戏剧、文章中的语句:歌~。

    (3)(名)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;由五、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。形成于唐代;盛行于宋代。